宁夏六盘山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470字。
宁夏六盘山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出题人:高三语文组 组卷:
试卷共22题,计150分,共5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与监考老师,试卷自己保存。
注意事项:1、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答错题时可以用笔划去。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段重要论述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事实,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是相互融合的,是一个整体,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将“天人合一”发展为一个哲学体系,从而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类所从事的一切都应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的。打破自然的平衡,也同样破坏了人类自身的平衡。世界各国纵使相隔千山万水,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同处一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与自然、国家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统一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形态应该是一种“真正共同体”,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人的本质复归的真正表现。
“仁爱”理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仁”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其核心要义便是“爱人”,也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敬重。人们要做到“仁”,不仅仅是简单的去爱别人,更要去敬爱万物,帮助天地万物蓬勃生长,从而达到“与天地参”。“仁”除了最基本的爱人之心,更应顺应着“生物之心”去对待万物。“仁爱之心”并不是追求个人主义和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主动救助需要被救助的人,使民众都可以乐其生,遂其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体现了“仁爱之心”的深刻内涵。自我与他人、同族与他族、本国与他国是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我们的生存与他人的生存都是一样的重要,共同的成长才是生存。以仁爱之心去接纳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才是我们长久的生存之道。
“忠恕絜矩”即忠恕之道的不变法则。“忠”,尽己之谓忠,即对人应当尽心竭力。《论语•学而》一篇中记载了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首先提出的便是“为人谋而不忠乎?”面对众多的人生层面,曾子首先想到的便是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可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恕”,从字面上来说分为“如”“心”,即顺从自己的心。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弟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恕”字包含了人的一生可以遵守的准则。简而言之,因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忠恕”理念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要围绕的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作为文化底色,彰显着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心同德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必将为人类带来幸福的未来。
(摘编自朱思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是真正共同体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天人合一”理念。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仁爱理念一脉相承,都主张不同国度和种族和睦相处。
D.对人尽心竭力是“忠”,顺从本心为“恕”,忠恕之道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准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未来,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也有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B.文章在论证“忠恕絜矩”准则时,引用了《论语》中的语句,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D.文章在论及“天人合一”理念时,将董仲舒的哲学和马克思的观点作了类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力发掘儒家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才能在全球治理中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从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B.恩格斯说:“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会换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
C.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应减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做法,力争实现人类与自然统一协调发展。
D.成全别人的喜欢是“忠”,不把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身上为“恕”,因此,二者本质是不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新测定的高程。12月8日,习近平主席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了这一数字。珠峰是中尼两国的界峰,此次宣布的8848.86米,是“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雪面高程”。这是中尼两国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展扎实工作最终确定的。几十年来,中尼不仅实现登山队员联合登顶,还在珠峰环保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国友谊在珠峰见证下结出累累硕果。
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地球之巅的消息传来,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次珠峰登顶和高程测量,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全球新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