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约3320字。
宝玉挨打(第二课时)
曹雪芹
教学目的:
1. 了解“宝玉挨打”一节在《红楼梦》中的地位——这是全书上半部的高 潮,是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2. 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一波三折的特色。
3.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抓住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是本文的重 点。
教学难点:
1、从宝玉挨打中体会本书所表现的两种矛盾斗争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聚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西江月
(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不喜欢读书,流荡优伶的宝玉在《红楼梦》(第33回)中着实挨贾政揍了一回,我们大家也有挨家长揍的经历,父亲管教儿子这样一个最寻常不过的家教话题,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一篇文章又能有多少可读之处呢?然而事实是,我们拿起书便放不下了,因为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不过是“打前——打——打后”,可是全文的看点就在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之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的一波三折。
二、 情节结构与人物分析:
挨打原因、挨打场面、众人探望。
(一)、挨打原因――“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
宝玉行为 贾政
A、宝玉会过雨村,葳葳蕤蕤,愁闷 不高兴,想宝玉与官员交往走正途,光宗耀祖
B、金钏儿自尽,宝玉五内摧伤,茫然感叹, 恼怒
和贾政“撞个满怀”
C、宝玉见父亲后,怔呵呵站着,惶悚 原本无气倒生了气
D、忠顺王府来人查问琪官下落 得罪忠顺王府,素无往来
宝玉与琪官交往之事败露 并不和睦,又惊又气
E、宝玉腰系琪官红汗巾,显见交往已深 与戏子(最下贱之人)交往
实为流荡,气得目瞪口歪
F、贾环诬陷宝玉强奸金钏不遂,金钏儿才投井 在丫环堆里混,不务正业
竟奸母婢气得面如金纸
直接原因: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矛盾的焦点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贾政信奉着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严格维护着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他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恰恰与之相悖,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具体境遇,使他鄙视以男人为中心的虚伪的贵族社会,他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相对贾政之主流,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即使不是这些事儿,换了其他的事儿,他也会挨打的。
根本原因:贾政与宝玉的矛盾是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酿到弑君杀父”
偶然因素:焙茗不在、老姆姆耳聋
小结:
上述三个方面挨打的起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