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90个字。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武胜沿口初中 李明
语文新课标、新课程颁布以来,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的课堂教学改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示范,常常让我击节赞叹。但是当自己面对新课程时,却无所适从。终于,在无数次的心浮气躁之后,我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也进行明确定位:“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法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掩卷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终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首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体验。以往我一直把课堂当作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总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讲能行吗?不讲,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我自以为我的课讲得很精彩,因为,学生反应良好,课堂气氛活跃。但我后来发现这些“良好”、“活跃”仅仅是一种表象而已,学生缺乏与书本的密切接触,缺乏主动深入地思考,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去体验、去感悟。长时间的单边训练使学生们思维僵化,而且滋生了依赖思想,久而久之,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巧母拙女”,母亲心灵手巧,包揽一切,女儿自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师的讲解全面、透彻,那也只是越俎代庖。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当然,我也曾经试图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是一个问题提出,几番引、诱、启,越俎代庖结果还是启而不发,眼看一节课白白浪费,我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便只好又开始滔滔不绝。于是,就这样恶性循环,囿于老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之中。对学生只要求他们认真听讲,认真作笔记,课下认真做作业,哪敢有独立思维的要求,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我正是亲手把学生培养成这种文盲的人。
几年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伴随着我。教材千变万化,学生性情各异,可是,我的教法却基本没变,惯性思维和惰性思想使我在新旧教材的变轨中,一切跟着感觉走。所谓的成熟就是在教参的诠释上更高明一些,所谓的经验无非就是一些方法技巧:作文如何开头?说明文如何写得生动些?应试课外阅读要分几步走……都是抽象的理论,冷冰冰的原则,准备好的条条框框。偶尔,也安排一些对课文初步感受的讨论,可最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引导他们众口一词回归或靠拢教参的标准答案,什么个性化、人文性、情境性、创造性均无影无踪。
其次,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曾几何时,我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上,盛气凌人的发号施令,板着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