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一中五原补习部2021年第一次高考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一)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900字。
2021年第一次高考冲刺考试语文试题(一)(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信息科学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普及,融媒体、互联网+等新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也相应呈现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文化艺术变革规律,与时俱进地调整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建设健康繁荣的文化生态,多层次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是新媒介语境下文化艺术行业应当着力解答的重要课题。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前的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介往往是对旧媒介兼容与完善的产物,如电报之于书信、收音机之于留声机、电视之于电影,当一媒介的全部或部分功能被其他媒介兼容时,新旧之别就显现出来。当然,旧媒介未必都会因此销声匿迹,例如电影大银幕、仿真声场和集体观影等特性为电视所不及,电影和电视至今仍然共存。
历史地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造纸术的问世、印刷术的发明、照相机的使用、电影电视的兴起,每次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介革新,都有助于文艺生产力的解放。当前,网络新媒介不仅催生出众多新的文艺形式,同时也在大幅提升文艺创新能力。在突破传播屏障、开拓创作视野的同时,新媒介还以促进艺术与技术深度交融、促进美学与科学交互增益的方式,深刻影响文艺生产理论与实践。
首先,新媒介超越时空的高效便利特性,使文艺创作门槛大幅度降低,极大解放文艺生产力。网络作家、网签歌手、数字画师等“网生艺术家”大批涌现,新媒介文艺社群数量之巨、崛起之快,史无前例。新媒介对文艺生产潜能的全面释放,使人类文艺版图为之一变。
其次,新媒介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有力推动艺术重塑,对文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影响。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领城大显身手,一次次为文艺审美创新带来惊喜。“媒介即艺术”的理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文艺创造借助新媒介成为博采众长的跨领域综合行为。
再次,新媒介为文艺生产与消费打造出人机共舞的新平台,在提升文艺消费品质、丰富品类以及改善接受体验等方面收获丰厚。以阅读为例,各类阅读软件“改城略地”,妙趣横生的数字出版声像谐和,网络阅读人机交互特性和自动检索功能,赋予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系列文字声像平台使阅读无远弗届,妙趣横生。
新媒介不仅改变文艺创作生产方式,也在改变文艺存在的基础。新媒介提供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新的作品储存载体与流布通道。对受众来说,新媒介成为接受文艺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新媒介既是文艺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艺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
(摘编自陈定家《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媒体、互联网+等新观念,促使当前文艺的创作生产相应地呈现出了新趋势和新特点。
B.当前的新媒介是在兼容与完善留声机、收音机、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当前的媒介革新,这有助于互联网时代文艺生产力的解放。
D.当前的新媒介催生了大批“网生艺术家”,促使很多文艺创作者进入了俗文学创作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新媒介、旧媒介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当前的新媒介”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B.文章从特性、技术推动、平台打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媒介在文艺生产方面的影响力。
C.文章列举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绘画等领域巨大作用,论证了“媒介即艺术”的观点。
D.文章着眼于“新媒介语境下文化艺术”,阐发了“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这一话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媒介未必能够完全取代旧媒介,从而导致旧媒介的消亡。
B.相对于电影,电视是一种“新媒介”,这种变化带来了影视文艺创作生产方式的变化。
C.网络新媒介突破传播屏障,开拓创作视野,数字绘画就是由其催生的新的文艺形式。
D.受众的文艺消费品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纸质书籍向数字出版声像的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在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
《南风窗》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
《南风窗》: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象征来“讲道理”。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