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20字。
绥中县2022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高考命题比赛语文试卷3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翻译就一个字,就是差异的“异”,翻译因“异”而生,为“异”而译,就是因为有了差异、为了差异,我们才进行翻译。为什么?因为语言的差异背后有大量文化的差异、生态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思维的差异。翻译面对的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不同的差异引到新的民族或文化中来,只有差异才可能引发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
翻译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翻译的精神就是打开自身,面对外部世界,去寻找对自身有用,与我们的思想、生活、成长相关的东西,拿来和大家分享,这是翻译最为朴素、也最为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培养了我们对于他人的关注,体现了对于交流、理解的渴望和尊重。
翻译不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換,背后有精神结构的加入、观念的变化以及创造性。所以才有了海德格尔说的,语言是存在的家,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借人的言语在说话。在社会大变革的时候,语言一定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水远是先锋,是思想革命、思想创新的排头兵。
(摘编自《许对话毕飞宇:朝译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起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译者得矫揉造作,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到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最终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花毯。“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因缘”。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自负好手的译者恰恰产生了失手自杀的译本,他满以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去读原作,但是一般人在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毁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摘编自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材料三:
翻译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把一个国家的文字翻译成另一个国家的文字,努力保留原作的神韵并进行润色。当然,做翻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不但要对两种语言达到驾驭自如的程度,还要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等。中文、外文都要好才能搞好翻译,缺一样都不行。如果外文很好,中文表达能力不行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果中文很好,外文看不懂也不行。比如“神父”和“牧师”之间的区别,字典上没法查,如果不对宗教背景有了解是无法准确地翻译出来的。另外,做翻译工作,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好翻译。比如我在翻译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之前,就认真阅读了巴金、沈从文、郁达夫、老舍等作家的小说,力求使译文语言符合他们的气质和风格。
(摘编自《文学翻译的使命与跨域功能一一访翻译家文洁若》,《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2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翻译最重要的不是转换作品不同的语言,而是传递不同的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形态和思维。
B.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但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C.字典并不能完全反映某些文字的区别,如果单靠字典来确定,翻译工作难免会产生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讹”。
D.文洁若在把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井上靖的作品译成中文时,借鉴了巴金、老舍等中国作家的创作风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翻译的目的是相互交流和理解,我们要关注外部世界,打开自身,到外部世界去寻找对自身有用的东西。
B.语言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反映,社会大变革一定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的变化。
C.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异、译者的理解跟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差异、译者表达能力的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D.为了方便大众,让大众不必去学外文、读原作,却反而促使大众去学外文、读原作的译本不是好译本。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林纾四十四五岁,在逛石鼓山的船上,开始翻译。他不断译书,直到逝世,共译一百七十余种作品,几乎全是小说。”
B.“我读了林纾翻译的《林译小说丛书》,オ发现西洋小说那么迷人,后来虽然发现一些谬误,但不影响我对林纾的敬佩。”
C.“林纾的小说很多运用了西洋小说创作的笔法,他在翻译时,碰到他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会按自己的想法修改。”
D.“林纾的主要助手魏易单独翻译的《二城故事)就只有林、魏合作时那种删改的‘讹’,却没有合作时那种增改的‘讹’。”
4.材料二为什么能使读者觉得有一种亲切感?请简要说明。(4分)
5.翻译工作者应怎样做好翻译工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将军的头
施蛰存
为了挽救本镇市和全蜀甚至说全个大唐土地的运命起见,镇上的人民不得不派了急足到成都来请增加军队驻扎,以便随时保护了。花将军便是奉了这样的使命,而来到这个镇市上的。 将军的骑兵队到达的时候,恰当镇上的武士败退了一队一二百骑的吐蕃和党项的混杂军之后。镇上正在举行着欢喜的视贺会。当将军从一个不很高的山崖旁边首先转出来,向着镇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