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142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山海经》,是极其富有象征意味的。它呼唤着山川湖海的精灵和魂魄,黏附着泥土和方域。更值得珍视的是,《山海经》展示了初民以神话思维所构想和理解的人间的“历史”。
英雄神话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它是初民在形式中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高低,凭借惊天动地的行为对意志、力量和智慧赋予的崇高礼赞。
“不量力,欲追日景”是世人对于夸父的志趣和命运的一种异说。但夸父之驰名古今,完全得力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行文有囊括六合、举重若轻的气魄。夸父逐日的目的并未明言,意在光芒逼人地显示自我存在的逐日行为本身,他由此成为失败的悲剧英雄,成为悲剧英雄之后,还要弃杖成林,福荫后世。在这里,一种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简直是力透纸背了。
精卫填海的故事较为单纯。《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鸟的形状、色彩、鸣叫,是温婉动人的,想不到其中包含着如此不可摧折的复仇意志:“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相映成趣,一者幽邃精微,一者气势磅礴。西山、东海足见其远,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谱出一曲小与大相较量的意志之歌。
原始的力之美也存在于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之中。例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应龙处南极。”描写涉及之处,足见双方的规模之大、阵容之盛、对抗性之强、战斗程度之激烈。这真可谓初民心目中的“立体战争”,天上地下,人、神、天象变幻相交织,以战争神话的形式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
在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中,出现了堪称千古一绝的特异英雄: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庄子•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七窍乃人借用视听认知世界的孔道,以及通过饮食呼吸进行吐故纳新的孔道。七窍凿通,人就有知有欲,那种原始含混的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结束了。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相反,刑天则在丧失首级之后,于心不甘地把面目重现于乳与脐之间,这就在无七窍的状态中重开七窍,变得有知有欲有怨有恨,从而把反抗精神的象征推向极致。二者一柔一刚,一象征哲理,一宣泄意志,显示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
这就是《山海经》的永恒魅力:它以零碎的形态保存自己的原始性,又以宏大的方位结构思考着山川湖海间初民的同类与异类,猜想着人间的“历史”,描绘着战争与英雄,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
(摘编自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描写夸父的文字,注重显示其逐日行为本身,而弱化了其逐日的目的,展现了其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极具悲情色彩。
B. 《山海经•北山经》中描写精卫填海的文字,展现着温婉动人与不可摧折的反差,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的反差,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
C.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黄帝蚩尤之战,攻伐激烈,天上地下,由人至神,天象变幻,展现了“天人合一”哲学的真实风貌。
D.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刑天,断首后于心不甘,重开七窍,这与开凿七窍、皈依自然后的浑沌相比,展现了更为强大的反抗精神和宣泄意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观点明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文章第三、四段分别用“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故事论述了《山海经》中蕴藏着初民的意志之歌。
C. 文章为讨论特异英雄刑天有知有欲和反抗精神的进取过程,借浑沌被凿七窍的例子作类比,使得表述更为形象具体。
D.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六段借用英雄神话、战争神话论述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经》显示了民间想象的原始性与神秘感,其英雄神话寄托了初民想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抗衡的愿望。
B. 《山海经》中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话思维形态,体现了初民原始思维中的地缘观念、族群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C. 七窍凿通而浑沌死亡的神话是为证明人类应始终保持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姿态,切勿打破原始含混、无知无欲的状态。
D. 《山海经》集中记录了零碎的神话片段和初民的原始思维,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中的“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相映成趣,一者幽邃精微,一者气势磅礴”可知,这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两个画面的对比。
C.“真实风貌”错误,文章第五段是说“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
D.“开凿七窍、皈依自然”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20年我国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种子质量稳步提高,种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建立了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全球领先;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5万余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7%,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自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与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