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江城中学2019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300字。
2019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能逃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治社会”从某种角度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因而社会秩序多少会受影响。
B.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C.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礼是靠传统来维持的,两者本质上完全不同。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先由“人们”普遍性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和人治的不同。
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内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文章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
D.本文比对了“礼治”和“法治”的不同,论证本文中心“我国是礼治的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C.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这是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D.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即使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效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行业所称的HEV,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唯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