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820字。
202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花文化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生活内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体系,体现了国人与植物积极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
药之食之,信仰寄情。远古时期,神农氏就遍尝百草百花,测试它们的药用功能和效果。此后,人们将各种不同的花草分类定性,针对不同的病症入药,同时作为各个季节的食材,花草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药物和食物来源。后世出现的莉花糕、桂花鲜栗羹、木香花粥、梅粥,以及用栀子花、芙蓉花、玉簪花、金雀花、紫藤花等四季鲜花做菜的方式更是数不胜数。花卉花木很早就成为人们信仰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对象。范晔《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录了夜郎国的故事,“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个故事说明古代西南地区将竹视为有神性的图腾物加以崇拜。《后汉书》还描述了西南地区的竹子较其他地区更为粗壮的特征,“其竹节相去一丈,名曰濮什”。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等,把竹子视为他们祖先的象征,竹文化对他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入诗入画,雅俗共賞。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莲以夏开,惟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然花虽晚开,亦复晚谢,至九月初旬,翠盖红衣,宛然尚在。苑中每与菊花同瓶对插,屡见于圣制诗中。”民众喜欢在不同的时节用花卉进行装饰装点,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俗文化。文人雅士则经常举行与花卉花木有关的雅趣活动,比如文人独处或雅集时,围绕花卉展开吟诗作对、写字作画、填词谱曲等活动和艺术创作,这是中国花文化中的雅文化。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后人画作中描绘陶渊明时,经常把他画成将采好的菊花放在筐中、戴在头上的隐逸高人的形象。宋代诗人林和靖隐居在杭州的孤山,他并未娶妻生子,而是种梅花养仙鹤,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闲情雅致也在文人中传为佳话。
以花比德,焕发新生。花卉花木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花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建构的有机力量。中国人对重要的花卉花木常以“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称呼,表达与花为友、以花比德、对花移情的审美传统。传统文化中的“物我合一”“天人相生”的人生境界和哲学理想也离不开对花卉花木的情感转移。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子清雅高节的推崇。
当代中国人仍然承袭了长期以来的花文化传统,在饮食文化、起居文化、艺术审美与民俗节令中都离不开各类花卉花木。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对花卉花木的审美更多地转化成了实际的生产力,产生了更大规模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北京植物国、上海梦花源、江苏南京梅花山、浙江杭州花圃等一批花卉主题景区成为全民体验中国灿烂花文化的“国字号”基地,也是现代人休闲旅游、修养身心、拥抱大自然、感受中国悠久的花文化传统的绝佳去处。
(摘编自周武惠《花,一种诗化的中国文化表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花文化是一种饱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生活内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体系,是对国人与植物积极互动、和谐共生的关系的体现。
B.国人药食花草的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没有神农氏尝百草百花来测试它们的药用功能和效果,后世就不可能让花草成为人们药物和食物来源。
C.民众在不同时节用花卉进行装饰装点是中国花文化中的俗文化,而文人雅士围绕花卉展开吟诗作对、写字作画等活动则是雅文化的体现。
D.“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等称呼和传统文化中的“物我合一”“天人相生”的人生境界和哲学理想都离不开对花卉花木的情感转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中国古代和中国当代两方面来谈中国花文化,重在写中国古代花文化,结构清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多处借用相关作品来进行论证,既体现了真实性,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证翔实。
C.文章以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为例,证明了中国花文化中具有花卉花木入诗入画,雅俗共赏的特点的观点。
D.文章主要从“药之食之,信仰寄情”“入诗入画,雅俗共赏”“以花比德,焕发新生”等角度对“花是一种诗化的中国文化表达”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中有与花为友、以花比德、对花移情等内容,花文化在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B.花卉花木在汉代就成为人们信仰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对象。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等,把竹子视为他们祖先的象征,此在范哗《后汉书》中可找到例证。
C.宋代诗人林和靖的闲情雅致能在文人中传为佳话,是因为他一直过着未娶妻生子、种梅花养仙鹤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人对花卉花木的功利性胜过对它们的审美,虽然依然承袭了长期以来的花文化传统,但更多地是将其转化成生产力。
(二)实用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土地是滚烫的,故事是鲜活的”
——访作家关仁山
记 者:去年,您创作了反映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攻坚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为此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关仁山:阜平县古称“畿西屏障”,素有“穷山恶水”“阜平县不富”之说。但是,人穷志不穷,残酷的环境塑造了阜平县人豁达豪爽、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渴望光明富裕、积极响应改革的进步精神。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望困难群众,向全国吹响了扶贫号角。此后短短几年,阜平县人民便依靠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面对这样意义重大的脱贫典型,我生怕自己对其中震撼人心的好故事发掘得不到位,或者表现得不够淋漓尽致。为此,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阜平县志》,对阜平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