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教育体系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700字。
昌吉教育体系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三次模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试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早期的赋家如枚乘、司马相如等,在汉赋兴盛之初,尚未能清晰地思考出汉赋创作的真正动机是为了“致用”还是为了“审美”。但是,明显的事实是,赋体的创作给一大批文士带来了仕进与荣升的机会。如武、宣之世,伴随着天子礼乐制度的建设及确立,朝廷开始大量招募言语文学侍从献赋作颂,一批重要的赋家被揽入皇室。在这批文士中,有的早已因赋体创作而声名鹊起,如枚乘;有的则因为一赋之功而见重当时,如司马相如。他们入主中朝官系,身任郎官,长期伴随君王左右,待诏献赋。献赋之风由此而热。可见,至武帝时,赋体创作确乎已与朝政和仕宦之路建立起了某种联系。从这个层面上讲,汉初赋体的创作动机就是为了“致用”。然而,汉初赋家“致用”的创作动机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皇室的打击。汉初赋家作赋献赋是为了干禄,为了施展政治抱负,而皇室招揽赋家,却主要为了审美取乐、粉饰太平,看重的是赋体的审美愉悦功能。武帝读司马相如赋,发出“恨不能与此君同时”的慨叹,主要是出于此种层面的欣赏。不过,汉赋兴盛之初,因赋体创作观念模糊,人们还不会将赋体创作的“致用”与“审美”动机对立起来。
随着赋体创作的盛行,自成帝之世起,汉赋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此时,赋家赋体观念越发明晰,“致用”与“审美”之间的冲突渐渐凸显。这一时段,代表人物是扬雄。从现存文献来看,自待诏承明殿之时起,扬雄即对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说产生了兴趣。此后,随着扬雄文坛领袖地位的逐步确立,扬雄的赋体创作愈发凸显了“风谏”这一“致用”主题。如其在《河东》《长杨》《羽猎》诸赋的创作之中,特意附加一则序文,借此来直接说明自己匡主干政的创作动机。可见,扬雄之所以对“风谏”之说高度推崇和身体力行,其用意无非是想强调赋体创作确能关乎朝政,赋体本身亦具有高贵品格。因此,扬雄希望其赋体创作能发挥政治效用,能获得更多的认同与尊重。然而,扬雄的这一希冀却与当朝君主审美愉悦的倾向构成了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扬雄、枚皋等人也曾努力并试图解决之。但是随着其努力和尝试的屡屡挫败,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沉重的无奈与失落之感。
真正从理论上绾合赋体创作过程中“致用”与“审美”冲突的是东汉时期的赋体大家班固,这是两汉赋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班固的赋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都赋》序文当中,在序文中,班固对赋体创作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历史的层面,“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这说明了“诗”是王权的话语及之后之衰落。二是现实的层面,“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这说明“赋”承“诗”,是王权话语的复兴。三是历史与现实的功用层面,“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说明汉人解“诗”之“美”“刺”与作“赋”之“讽”“颂”是相契无间的。这代表了汉人的普遍意识,其中也内涵了历史的“王治”精神。在班固这种赋体观念的导引下,汉代赋体“讽”“颂”之“致用”思潮与“润色鸿业”之“审美”需要契合起来,使盛汉“天人合应,以发皇明”的时代需求和赋体“铺采搞文”“辞藻竞鹜”的文体艺术特色辅成相映。至此,汉代赋体观念中交织纠结的“致用”与“审美”的冲突宣告结束,汉赋经典的地位也得以确立。
(摘编自龚世学《赋体“用瑞”与汉唐赋体观念的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早期,出现了枚乘、司马相如等赋体大家,他们因创作有“致用”之功的汉赋而被揽入皇室。
B.汉初的赋家一方面能通过作赋入主中朝官系,施展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作赋而受到打击。
C.扬雄将传统诗学理论中的“风谏”理论运用于赋体创作,因而逐步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和文坛领袖。
D.班固在《两都赋》的序文当中对赋体创作进行了历史、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功用三个层面的解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汉赋的发展历程讨论汉赋的功用问题,不同的阶段,赋家的创作观念存在差异。
B.文章第一段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支撑了“汉初赋体的创作动机就是为了‘致用’”的论点。
C.文章举扬雄在赋中加一则序文的实例,以证明他对“风谏”之说的高度推崇和身体力行。
D.文章引用《两都赋》序文的内容,阐述班固绾合赋体“致用”与“审美”冲突的创作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了汉代,为建设和确立天子礼乐制度,朝廷给赋家提供仕进与荣升的机会,因此汉赋兴盛一时。
B.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一篇赋,曾大加赞赏和慨叹,但他欣赏的主要是这篇赋所带来的审美愉悦。
C.扬雄特意在自己的赋中加一则序文,以直接表明匡主干政的创作动机,却难以得到当朝君主的认同。
D.班固认为,“诗”有“美”和“刺”,赋也有“讽”和“颂”,即赋的“致用”“审美”功能并不冲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建立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高碳排放”的基础之上,节能减排意味着减少投入或增加成本,所以节能减排一直被视为负担,绿色发展也被视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承受的“奢侈品”。
实际上,传统发展模式的成本非常高,包括外部成本、隐性成本、长期成本、福祉损失、机会成本。只不过,这些成本很多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