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0560字。
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包括对“西马”的学习、对外国哲学的学习、对阐释学的学习等。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但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我们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了哲学关注现实的讨论热潮,比如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最近这些年,党中央已走在理论界前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命题作文”。我们哲学界既要深入阐释和论证这些“命题作文”,又要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主动契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题,不断拓展哲学研究的问题视域,瞄准社会发展涌现的新课题展开前沿研究,努力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高品质的理论成果。
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的问题,但按照传统的哲学范式,“照着讲”所能发挥的主体性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以哲学的方式介入其他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发掘新的哲学素材,吸取新的哲学智慧,进而拓展“接着讲”的理论空间。我们如果只会哲学的话语,只喜欢以哲学的方式阐释哲学,我们的哲学话语必定是空洞无物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我们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就很容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我们应鼓励以哲学的方式介入文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介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动物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处,进而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必须科学把握哲学的规律、本质和社会功能,不能仅停留在文本阐释层面的“照着讲”,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境遇“接着讲”,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中国逻辑”是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贡献更多力量。
(摘编自郝立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B. 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已经开始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
C. 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
D. “中国逻辑”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现实、介入其他学科的方式、把握“中国逻辑”等方面论证了增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觉的途径和方法。
B.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如何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
C. 文章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哲学需要关注现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 文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
B. 哲学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就不能只以哲学的话语和方式阐释哲学。
C. 新时代,应鼓励哲学介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
D. 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二)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