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50字)
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赵俊
【摘 要】 本文以研究课《胡同文化》为例,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目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一种基本模式。笔者感到:应该适度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势在必行。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教学论 研究课例
高一时,教研组安排了一个任务给我们年级:准备一堂教改探索课。承担该项任务的青年教师选定了《胡同文化》。为了选择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我们上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料,反复推敲,最终确定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网络教学的形式。原先脑子里有关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思考逐渐明晰起来,凑成此文,以问道于同道中人。
一、现实思考:
北京的“胡同”远离我们的具体的现实生活,“文化”又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从教材中了解北京胡同的特征、命名、语言、感情……固然课上得“四平八稳”,但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把原本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语文教学怎能提高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果能有一个环境,让学生不是听老师讲,而是自己查询、学习相关资料,与教师平等地参与讨论一些话题,产生自己的想法,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巨大的潜在思维创造力。而在当时我们以为,选择应用多媒体用及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较大自由的在网络环境中学习、交流和讨论,应该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者是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