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60字)
题作文审题立意“ 三部曲 ”
福建永安一中 曾韶华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都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在写作内容、题材、形式和表达上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但决不意味在“谈化”审题甚至不要审题。恰恰相反,话题作文更需要高度重视、强化作文的审题。比如: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命题者提供的十个人物(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让学生以其中一个人物为话题,按理说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广泛和自由的,可是本年度高考的作文平均分竟只有38.31。看来考生是还没有认真审题而随意作文啊。事实上,这十个人物其格上都具有很大的争议,很显然,命题者除了想探一探考生们的文学功底外,还想考一考考生的思辨能力。可惜,考生作文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知识面过窄,常识错误一大堆;泛泛而谈,缺乏层次;缺乏文体意识,轻率任性,创新异化为猎奇。 因此,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
审题,就是指仔细研究材料和话题,通过分析和综合,达到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在写作体裁、选题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精细思维,对话题进行限制、切分、细化等技术处理,拓展审题思路,然后从一个较细的角度切入作文。那么话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审题要把握“三要”,即“三部曲”。一要审清材料。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其实也给写作者作了提示;二要分析话题,话题具有定向功能,因而需要认真分析;三要重视要求,搞清具体要求,所有要求都要在写作中体现。
第一步:吃透材料 ,抓住命题意图思考立意。
话题作文的材料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就要抓住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并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这位青年抛弃了不该抛弃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寓意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而这个道理,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弃,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不少人以为只要围绕话题写就可以了,话题材料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用心去读、去理解。其实,果真如此的话,命题者也就不必提供话题材料了。既然提供了话题材料,就自有命题者的用意。这用意一方面是提示,另一方面就是限制。不用心看话题材料,不了解命题的限制何在,匆匆下笔为文,也就难免出问题了。
第二步:分析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立意成文。
一、化大为小。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首先是要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下面是一些分析话题的具体方法:
1.限制话题。话题的限制越少,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做到宽题窄写,大题小作,否则,切入口径过大,主题就难以收拢。如以“父辈”为话题,就可以在此前后加修饰语,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以前后都加: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这样话题范围缩小了,打开思路就迅速多了。
限制话题,我们还可以把一个总话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话题。如:“坚持”这个话题,我们习惯于围绕“坚持就是胜利”这个单—的话题展开论述,其实我们可以分解成:坚持就是机遇、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是生命、坚持就是奇迹、坚持就是气节……这样一个话题,可以想象无数个选题,这里面就可以有无数的材料可以写。这么多信息中取其一条,然后集中,这么多想象里哪一个最能打动你的,让你最有话可说而最不落俗套的,你就选哪一个。
2.设问构思。这是一种简易的快速审题法,面对话题,运用设问,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谁、什么、什么样、怎么样、为什么、何时、何地、多少、假如。设问构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