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州高三年级高考适应性考试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3/2 16:58: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730字。

  2021-2022学年昌吉州高三年级高考适应性考试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
  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乡愁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中国人的原乡观念根深
  蒂固,也使相关情感表达成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在人类为认识、把握世界所创设的各种概念中,可能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历史更有赖于人的记忆。人有记忆就会有历史,
  有历史就会有对过往的追思,有追思就会有乡愁。
  ②乡愁作为广义的历史追思,往往被神圣化。比如,在个体生活中,童年总与
  诗情记忆深度关联,“遥想当年”是遍被士庶的自我叙事方式;在文化上,厚古薄今是常态,历史上的古今争论,往往以复古一方的胜利为终局;在哲学上,形而上的道被历史化,时间的久远性往往被直接等同于真理性。基于这种时间和历史意识,
  在中国,从旧国旧乡旧人到古物古玩古画,似乎凡是与过往相关的一切均会被珍视。
  而所谓乡愁,则无非是这种无所不在的历史意识在人情感领域的表征形式。我们必须理解乡愁问题有典型的理想性质。或者用美学的词语来讲,即便我们对童年时代
  有丰富的记忆,这个记忆也不是对往昔生活的真实复现,而是一种审美记忆或者诗
  性记忆,它夸饰了原乡本不具有的美丽。
  ③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
  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
  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
  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
  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
  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由此,个体性的关于历史的回望,就
  最终汇入到整个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论述之中。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
  ④由此看来,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
  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
  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
  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
  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
  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⑤对此,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表现出了对诸多对立问题的协调和兼顾能力。
  比如,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既重视父母之孝又重视兄弟友爱、家国之忠以至天下情怀。这是一种“既要……又要……”的情感多元生发模式,它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极端化,也使乡愁表达充满弹性。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时间和历史意识,中国人特别珍视过往,比如喜欢古旧物品,对曾有的生命记忆难以忘怀。
  B.乡愁围绕个体的情感经验建构,似乎只关乎个人经历,民族共同记忆就是无数个体
  乡愁的总和。
  C.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的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深层原因。
  D.中国式乡愁的核心指向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甚至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乡愁的产生说起,继而探讨乡愁的性质和意义,再分析乡愁的圈层式结构,层层推进,思路严谨。
  B.第二段从个体生活、文化和哲学三个方面举例论证了乡愁被神圣化的观点,表明乡
  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
  C.文章对个体乡愁和民族共同记忆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由此把对乡愁的理解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
  D.文章分析了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的演变过程。
  第1页 共12页 第2页 共12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愁具有典型的理想性质,因此我们记忆中的童年可能比真实童年更美好,甚至完全是一种审美虚构。
  B.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可以作为中国式的乡愁是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
  的概念的一种佐证。
  C.相比于理性和哲学化的人,一个富于感性和诗性的人更容易克服本能,生发出无家可归的悲情意识。
  D.中国人都具备情感多元生发模式,既尊重理性又推崇合乎人情的常识,有处理对
  立问题的协调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东京奥运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云上奥运”,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
  今年奥运会首次采用阿里云支撑全球转播,这是奥运会迈入数字时代的重要一步。对这届特殊的奥运会来说,技术至关重要,感谢阿里巴巴的云技术,今年
  将是数字化水平最高的一届奥运会。
  巴赫认为,借助云上转播等科技创新,人们拥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式观看奥
  运会比赛;本届奧运会通过电视和数字平台转播合作伙伴的报道覆盖面,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