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350字。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请遵守考试纪律,独立作答,抄袭作弊,答题卡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词,我们日常酬酢中常用到,那就是书香,比如书香门第、书香世家、书香子弟等。但是当问及书香究竟是指哪种香,却未必人人都能回答得出。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指书墨之香,梁实秋就是这么认为的,他曾在《书》一文中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然而,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书香并非书籍本身的香味,是芸香的味道。芸香,又称芸香草、诸葛草、香茅筋骨草,全草有香气,可以驱虫、通经、祛风。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使其所含的挥发成分在书籍周围保持一定的浓度,可以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而有这种芸香草的书,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关于芸香,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礼记•月令》篇云:“(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三国时期鱼豢的《典略》云:“芸草,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鱼豢的《典略》已佚,幸赖李石的《续博物志》保存一二。随后,略晚于鱼豢的佚名著《洛阳宫殿薄》亦云:“古者秘阁藏书,置芸以辟囊蠹,故号芸阁”。由此可见,芸香辟蠹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已运用。
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无论内府还是私人藏书都多了起来,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前人的诗词、笔记中窥知一二。唐代的杨巨源《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云:“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宋代的邵博《闻见后录》云:芸草,古人用以藏书,曰芸香是也。置书帙中即无蠹”。沈括则在《梦溪笔谈•辩证一》作进一步说明:“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
到了明清时期,芸香辟蠹不再是唯一的防虫之法,但仍占据一定的位置。屠隆的《考盘余事•书笺》云:“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屠隆生活的时代,辟蠹已不仅仅局限于芸香一种,还有麝香、樟脑也可以辟虫。但芸香辟蠹,仍然是传统藏书家的挚爱。明朝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的图书号称“无蛀书”,据说是因每本书都夹有芸香草之故。
因芸草与书结缘,与芸草相关的其他物什,也就成了与书相关的称呼。比如,“芸签”是书签的别称,芸帙、芸编是书籍的别称,“芸人”是读书仕进者的别称。书室中常备芸草,于是书斋便有了“芸窗”“芸署”“芸省”“芸馆”“芸阁”等雅称。藏书台也被称作“芸台”“芸局”。唐代徐坚《初学记》曰:“芸草辟纸蠹鱼,故藏书台亦称芸台”,即是其例。就连官职卑微的校书郎,也因芸草的缘故,从而获得一个别致的雅号:“芸香吏”。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就曾担任过这个官职,他在怀念与老朋友元稹在秘书省做校书郎时的诗中说:“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芸香,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之功效,便成为文人们争先恐后歌咏的对象了。唐人之中除了上文提到的杨巨源之外,还有王昌龄、韦应物、常衮、姚合等人也作诗赞之。宋嘉祐四年梅尧臣在唐书局设立时,在附近草丛中看到一株芸香草,很高兴,做了一首诗《唐书局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他的朋友欧阳修也饶有兴致地和了一首,《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真是羡慕他们的生活,从一株小草见到一种简单的快乐。难怪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可以选择,他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代,做一个书生。然而,上述诸多诗赋终不及清人笔记记载的钱绣芸故事凄婉感人。百余年来,文人学者援引这则故事大都是感叹钱绣芸爱书、嗜书而入天一阁乞书不得,为书而亡的不幸命运,为钱氏抱不平。然而,我疑心这样的故事多半是后人杜撰、附会而成。众所周知,天一阁藏书丰富,森规甚严,“外姓人不得入阁”,直到大思想家黄宗羲才打破这项规定,然两百余年间,也只有极少数大学者如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登阁读书,更多的文人,尤其是那些潦倒落魄的文人只能望楼兴叹。不管怎样,绣芸的故事为书香一词做了一个凄美的注释。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已经很难再见到芸香草了。即便是防蠹,大多也是选择含化学成分的药剂。芸香情结,恐怕更多的只是书卷里所蕴藏、沉淀的一种美丽而遥远的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罢了。氤氲陶醉之中,一种植物,因为某种机缘,千百年来与文化关联起来,被赋予了雅致脱俗的寓意,实在是它的福气,也是我们的福气。
(《书香到底是什么香》,谷文彬,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追溯历史,书香其实是芸香的香味,古人认为,放置适量的芸香草,可消灭害虫或使害虫不敢接近书籍。
B.大多数人认为,书香就是书籍的香味,即毛边纸天长日久密不通风生出的一股似沉檀非沉檀的香味。
C.芸香最早记载于《礼记•月令》,从三国到明清时期,芸香辟蠹法一直就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防虫方法。
D.芸香芳名远扬,连英国史学家汤因比都愿意生活在中国宋代做一个书生,就是为了目睹芸香草的风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未必人人都能”“据说”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用语极有分寸感。
B.文章列举王昌龄、韦应物、常衮、姚合、欧阳修等是为了证明芸香极富诗意和有护书之功效。
C.文章脉络清晰,观点鲜明,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旁征博引,论述比较深刻。
D.文章在分析论证时,引用了《礼记》以及唐宋明清等时期的众多史料,视野比较开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时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内府和私人的藏书都多了起来,需要防蛀,芸香辟蠹开始广泛流行。
B.现今人们都选择化学药剂来防蠹,见不到芸香草了,芸香情结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和个人缅怀。
C.作者疑心钱绣芸的故事多半是后人杜撰、附会而成,认为绣芸的故事为书香一词做了一个凄美的注释。
D.芸香,其名称本身就极富诗意,再加上有护书功效,受到文人喜爱,在它身上承载了许多礼赞的诗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