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570字。
语 文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国风综艺节目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国风综艺节目是扎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用大量中国元素并辅以现代化表现手法进行呈现的节目类型。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国风综艺节目由于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为观众所青睐。
接受美学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是作品阐释的中心,作品只有通过读者,才能进入经验视野之内,实现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即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将受众的感受纳入考虑范畴,并且只有被受众接受,作品オ有意义。因此,虽然其属于文学理论,但其蕴含的观点对于节目制作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一则是因其符合网络大众的期待视野,二则是因为其内在的召唤结构吸引受众进行意义与价值共创。
期待视野是指受众在接触作品之前就预先持有的观点、意见与立场,其决定着受众是否产生接触或消费行为,也影响着受众接触或消费行为的深度。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接触媒介产品,并在接触过程中,实现对既有期待视野的强化、调整或修正。当媒介产品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并营造了良好的接触体验时,受众会强化既有的期待视野,实现顺应性解码;反之,则会调整、修正既有的期待视野,并影响到下一次的接触行为,更有可能引发对抗性解码,导致受众出现抵触情绪。
“国风热”“国潮热”的背后折射的是大众审美诉求的潜在转向。目前,电视与视频网站上播出的综艺节目大多是快综艺。过多的快综艺所呈现的快节奏的节目设置、紧张刺激的竞技感以及迭起的戏剧冲突不免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降低期待值。揭开快综艺热闹的表象,是意义的虚无和文化的空洞。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开始转向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皆具的国风节目。
接受美学认为所有的作品都存在未定性和空白点,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召唤结构便是指上述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召唤结构存在的意义便是激发受众的接触兴趣,激励他们解读作品,完成作品的意义生产。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是其召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于观众来说,国风节目的叙事文本具有陌生感。受众在生活中与国风元素接触较少,并且诸如民乐、京剧等国风元素的庞大知识体系加大了受众的理解难度。国风题材的陌生感跳脱出了受众熟悉的日常视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众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并以亲身实践填补作品空白。另一方面,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又赋予了节目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欲。如《典籍里的中国》大胆创新传统戏剧的表演舞台,通过三个表演舞台、270度环屏设计以及连通舞台的时空甬道,使场景变化更为灵活,也营造了与现实世界产生区隔的时空陌生感。但是,在创作中也需要把握好陌生化的度,过多的陌生化内容极易导致受众心生排斥。
(摘编自张诚《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国风综艺节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风综艺节目除了具有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大量中国元素的特性外,还借助现代化表现手法。
B.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是国风综艺节目被众多观众接受、喜爱的主要原因。
C.国风综艺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可能更容易实现其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D.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国风综艺节目在近年来兴起的原因就是其符合网络大众原本已有的期待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客观论述国风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因。
B.文章第四段将快综艺与国风节目进行对比,突出了大众审美诉求存在潜在转向。
C.文章第五段运用了事例论证,表明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赋予节目题材以陌生感。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紧紧围绕“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待视野与媒介产品之间相互作用,既可能使节目为观众所青睐,也可能使观众产生抵触情绪。
B.“国风热”“国潮热”使大众审美追求由紧张刺激、冲突激烈彻底转变为了追求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
C.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国风节目意义的产生,从而有助于激发受众接触、解读作品。
D.国风节目的叙事文本、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程度,与受众喜爱国风节目的程度成正比关系。
(二)实用类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作出安排部署,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数字人才强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等能力达到更高水平,高端数字人才引领作用凸显,数字创新创业繁荣活跃,为建成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民数字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