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5/3 20:32: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470字。

  昌吉回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议论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②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③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④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⑤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虽然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作者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
  C.因为“兴”的情况比较复杂,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D.作者对汉儒提出的“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产生质疑,于是提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2.对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作者开头用一个转折句提出“后人往往从这种词(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中看到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中心观点。
  B.第②段将“比”“兴”进行对比,第③段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
  C.第④段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比”以“以此例彼”的方式即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
  D.第⑤段先阐述兴的情况比较复杂,进而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3分)
  A.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B.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C.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D.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4、5题各3分,6题6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显示,2016-2020年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5.6%。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5.9万亿元。银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老人精神领域的关注。如今,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很高,尤其是不需要过多介入子女生活的高知老年群体,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发展一种爱好、学习一项技能,来丰富老年生活。然而,当下关于老年人文化娱乐方面的相关服务还较为匮乏,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