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8430字。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
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在社会中有什么功能?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文学的社会性内容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其作品中的世俗社会,与神话或宗教世界是须臾不可分的。这倒不是说他们的作品中没有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而是这种表述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预示着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代偿。它不仅是对个人困境与欲望的象征性的隐喻,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发展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对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古已有之,但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取得辉煌成就,但文学仍然处于宗教和权贵的阴影下。
B.文艺复兴后,文学中悲剧发生的动力偏重个人选择性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C.人们遭遇挫败或不幸,向文学寻求解释和安慰时,超越现实的创作便应运而生。
D.文学从神秘经验变为知识领域后,具有“科学化”的特点,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缩小范围观察文学功能作为讨论前提,有助于集中论述文学功能的变化。
B.文章以众多作家为例,论述文学的社会性内容长期受宗教压抑,论证充分严密。
C.文章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功能,梳理文学功能的发展脉络,突出了其演变过程。
D.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功能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我们无法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做出明确解释。
B.悲剧重点从“幸福与苦难”转向“成功与失败”,意味着文学越来越重世俗生活。
C.文学以全新面貌出现后,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其社会功能超越了宗教
D.准确认知现代意义的文学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应该围绕某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脚步临近,我国冰雪运动正打开全新的时空坐标。《“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报告》显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31个省区市的居民,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冰雪运动,其中12个省区市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30%以上。
在素有冰雪运动传统的吉林,在保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向校园倾斜。2016年,《吉林省“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实施方案》印发,设定了“建设5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目标,到2020年时,共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