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 科学 个性——语文素质教育思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在众多关于素质教育见仁见智的论述中,有一点似乎是统一的,即真正成功的素质教育既应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又应着眼于学生个性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语文素质教育自然也不应例外。笔者置身于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长期关注并学习当今各位语文教育改革大家的经验,同时也总结清理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不管采用什么语文教学方法或模式,凡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无不体现着民主、科学与个性的教育精神。<br>
“民主、科学与个性”,当然算不上是一个新鲜时髦的提法,而且自“五•四”以来,其内涵与外延至今众说纷纾但是,我这里所理解的与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相联系的“民主、科学与个性”,却有特定的明确含义——<br>
一、民主:“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br>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教育民主的真正体现。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因而语文教育更是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都说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工具”,那么,任何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掌握这个“工具”;而我们的学生中哪怕有一个人没能较好地掌握好这“工具”,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有一种失职感。德高望重的张志公先生去医院看病时,面对连病例都写不通顺的医生曾感到“脸红”:“我搞语文工作搞了什么呀?号称语文工作者,语言教育工作者,我干了什么呀?他们不是天生写不好字、写不好病例的!我们不该好好反思反思吗?”———语文教育家张老先生这令人肃然起敬的自责真该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惭愧!有了这种“惭愧”,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无视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而“一刀切”地用高考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就不会仅仅着眼于狠抓“上线生”甚至“高考状元”而放弃我们眼中的“差生”,就不会置多数学生错字连篇、词不达意的实际于不顾而去“精心”培养少数几个“文学新苗”……不管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在这样或那样的语文大赛中获得金牌银牌,如果多数学生连一封信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没有半点民主气息,也决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br>
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民主”,还意味着教师学生之间在尊严和情感上的平等关系。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残余至今还存在于我们不少教育者的头脑中。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我认为,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态度,主要应体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并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在语文素质教育的天地中,具有真诚人文情怀和博大民主胸襟的教师,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体贴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 更能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提倡学生与教师展开观点争鸣,鼓励学生公开指正教师的教学错误;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训练学生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