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把应试和素质教育截然对立起来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18 18:21:02 来源:人民网教育论坛转载 人气:804
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成果和遴选人才的一种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从唐代一直到清末,一直把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如今我国公务员的招聘,联合国工作人员的选拔也都沿用考试的方法。在学校教育方面,考试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规范,也是激励教学的一种手段。从学生本身来看,要进入上一级学校,或者考上某一种工作岗位,必然要认真准备某些应考的学科,必然要按照考试的范围重点复习准备,也必然熟悉了解各种试题类型;从教育者的教师看,衡量其工作绩效的可以量化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成绩,因此也必然要围绕考试组织教学。如今对应试教育诟病较多源于高考,认为高考竞争的过渡激烈,给学生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考试,高校招生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吗?有人主张“高校的门槛应当降低,凡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的绝大多数学生,应当能够顺畅地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资格。”一是我国的教育资源还无法达到普及高等教育的程度,二是即使可以满足所有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需要,大学还有好坏高低名牌非名牌之分,怎么办?采取“电脑随机录取方式”吗?把人的发展交给机器和运气公平吗?“具备基本智力水平、基本学习能力”靠什么来认定?是否还得通过考试?
当然,没有考试也就没了应试教育。我刚参加教育工作正是文革期间,大学停止了招生,小学毕业全部升入初中,初中毕业全部升入高中。那时教师和学生都没了考试负担,学生想的是如何玩,如何难为老师,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如何管住学生,班级不出事就是好教师,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琢磨如何和学生斗智斗勇。那一代人的素质也就可想而知。接着有了工农兵大学生,通过选拔推荐上大学,所谓选拔,就是看谁家有门路,有权力,真正的工农兵是很少有人能被推荐上大学的。我教的那个高三班,有五六个县委常委的子女,后来几乎都进入了大学。这时当然也没有应试教育,工农兵大学生后来多数返回原校补课。78年恢复高考,自然也就有了应试教育。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教育的实质就是素质的提高,所谓应试,“试”的也基本是学生的素质。从中外历史上我们当然可以找出一些低学历的成功者,李白没考上进士,却成为大诗人,爱迪生没读过大学,却成了大发明家,但这只是些特例。查一查我国唐以后那些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的简历,绝大多数都有“某某科或某某年进士”字样,苏轼23岁中进士,文天祥就是状元出身。翻开现代科学史,那些自然科学方面卓有成就的诺贝尔奖得主,哪个不是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文凭不等于水平”,这是从局部看,从总体看,不同的文凭就是代表着不同的水平。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素质就是高于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素质就是高于考上普通大学的学生。这里除了有努力程度、家庭条件等因素外,还有智力水平。英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曾说过,人类之间的智力差距大于人和类人猿的差距。以我从事教育多年的经验感知,一个班的学生,智商高的足可以做智商低的学生的老师。即使大学招生完全放开,人人都能进入大学,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真正完成高等教育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教育目的,当然优于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但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应试教育,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而检验素质教育的效果当然还离不开考试。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禁绝考试,而是对考试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从考试内容看,少考或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多考灵活的启发心智的内容,少考或不考只有一个死答案的题目,多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结果的题目。从考试方法来看,取消一张答卷定水平的办法,有笔试,有口试,有动手操作,有教师同学的评价,灵活多样,综合评定,重点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考当然更应该进行改革,如由国家统一考试逐步过渡到各院校自主招生,实行自主招生后,考生凭某一突出学科或某种特长就可以进入大学,以做到人尽其才。当然也必须进行一定形式的考核。
把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国人有一种思维定式,似乎新和旧总是水火不相容,非此即彼。有了新的必须扬弃旧的,新的必须在批判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于是提出素质教育后,就对应试教育大加挞伐,把应试教育说得一无是处,罪大恶极。岂不知从古代的科举到现代的高考,我们正是通过应试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应试教育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应不断革新,但革新应以旧的为基础,对旧的加以改造,不断融进新的内容,从而提升到一个更新的水平,因此不应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至于有人既没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不准备付出艰苦的努力,就想不通过考试轻而易举地取得高学历,实在是懒汉的思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