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测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560字。
2022年高考语文考前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和宽松开放的文化氛围,在服饰上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尤其是妇女服饰,成为唐代服饰新潮的“晴雨表”,款式之繁多,质料之昂贵,工艺之高超,袒露之大胆,都大大超过了前代。例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侍女图》中的侍女,身穿“V”字形的短罗衫或披帛,长裙束在外面,均袒露肌肤,体现着当时的时代风貌。
唐代服装的质料种类十分丰富,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甚至出现了通经断纬的缂丝技术,并由此织出纹饰精致、色彩绚丽的衣料。印染工艺在当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印染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夹缬、蜡缬、绞缬。夹缬,是把织物夹持于镂空版之间加以紧固,将夹紧织物的刻板浸入染缸,刻板留有让染料流入的沟槽让布料染色,被夹紧的部分则保留本色。这样做出来的织物常被用于妇女披巾、衣裙,有时还用于屏风装饰。蜡缬,是用蜡在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入染再经沸煮去蜡,成为色底白花的印染品。由于蜡凝结收缩或加以揉搓,产生许多裂纹,染料渗入裂缝,成品花纹往往产生一丝丝不规则的纹理,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唐代时期也用于服装和屏风装饰。绞缬,是一种把布料的局部进行扎结、防止局部染色而形成预期花纹的印染方法。它的操作顺序是先把布料上的某些部分用针线穿缝或结扎起来,防止它染色。唐代刺绣也很发达,其做工精致,色彩华丽,主要用于服饰。发达的染织工业和刺绣业使这一时期的服装色彩鲜艳、质地柔软、样式华贵大方,尤其是妇女的服装,由此还增加了服饰的时装性。
在唐代,最为流行的女性服装有“襦裙服”“女着男装”“女着胡服”三种风格。初唐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或襦,下着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帔帛,足着高头鞋,这是该时期女子服装主要的时尚样式。窄袖的襦、衫长及腰部,领子造型比较丰富,有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等,还有许多种异形领。瘦长的裙子往往拖地,裙腰高及胸上,有时还在窄袖衫外罩穿一件半袖短衫,称“半臂”。这种风格的襦裙装给人以修长动人、轻盈飘逸之感,成为后世流行风尚不断转换的风格之一。在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并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装束使本来已经色彩缤纷的唐代女装更加富有魅力,同时,这也是该时期开放与包容的体现。唐代妇女流行的时尚还有一种是女着胡服。胡服的特征是翻领、窄袖、对襟,在衣服的领、袖、襟、缘等部位,一般多缀有一道宽阔的锦边。这种服饰类型的形成与当时胡舞、胡乐、胡戏(杂技)、胡服的传入有关。
(摘编自周洋《唐代的服饰与风华》)
材料二:
唐代的统治者对服饰制定了严格的使用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也记载有唐人以服色及相关佩饰来区分品级:“贞观四年又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带以鍮石。”至上元元年又详细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袋。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庶人并铜铁带。”以服饰颜色和佩饰的不同来区别品级地位,并由朝廷强势规范,是唐人的特色。这种规定当时不仅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形成了普遍的服饰心理暗示。但是,当时朝廷虽根据地位尊卑对服装样式、色彩制订了严苛的规定,相对于男性服色而言,对女性服色的管制较为宽松,例如《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妇人宴服,准令各依夫色,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既不在公庭,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武德来,妇人著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靴。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由此可见唐代女子也并未严格遵循这些政策。
(根据《旧唐书•舆服志》等资料摘编)
材料三:
唐代服饰复原方法主要归纳为图像复原、实物复原、多媒体技术复原三类。虽然现在复原的唐代服饰已足够华丽多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时间久远,历史资料欠缺,难以对某一唐代服饰完全复原。在复原某一具体服饰时经常借助壁画、史料等,但壁画年代久远,保存不当,已失去它原本的样貌,很多服饰纹样已模糊不清。另外,有关唐代服饰的资料是有限的,史料也未记载完全,当下只好借助已发掘出土服饰与资料,进行推测型创意复原。此外,复原并不排斥创新应用实践,例如历史考古、戏剧影视、专题研究、文创产品研发等。
当前技术难以完全复刻当时服饰织染工艺与色彩,虽说当前技术已相对发达,但却难以复原某一服饰色彩,利用现在的技术并不能得出当时准确的染色工艺。另外,服饰复原涉及体育、舞蹈、考古、美术等多方面知识,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涉猎多学科,当前研究人员的知识层面差异较大,容易导致复原实践上的误区。
市场上售卖唐代复原服饰,但各品牌售出服饰质量差异大,市场又缺少此类服饰的规范标准。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以恢复传统服饰为口号的商家,有些人只为服装销量而不尊重服装本身,导致复原的服饰形制或色彩方面的错误等,从而误导消费者。另外,购买传统服饰的大部分是90后及00后群体,他们追求服饰的个性化,但因消费能力有限,在选购传统服饰时难免因考虑性价比而购买不规范的复原服装。
(摘编自吕晓娟《唐代服饰复原创意应用与现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唐女性上身穿的窄袖衫或襦,长及腰部,领子造型较丰富,包括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和多种异形领。
B.在服饰的使用上,唐代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从而对当时的服饰心理及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发达的染织工业和刺绣业使得唐代服饰的款式繁多,质料昂贵,色彩华丽,袒露大胆,并且具有时装性的特点。
D.在研究服饰复原的过程中需要涉猎美术学、考古学等多学科,如果研究人员的知识储备差异较大,具体复原实践中会造成误区。
2.根据三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于男性服色而言,唐代政府对女性服色与礼法的管制相对宽松,唐代女子也从未遵循这些政策。
B.唐代的印染工艺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夹缬、蜡缬的印染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女性服装和屏风装饰中。
C.有关唐代服饰的史料记载并不完全,当下主要复原思路是立足已发掘出土服饰进行推测型创意复原。
D.胡文化的传入影响着唐代妇女装束时尚,如在衣服的领、袖、襟等部位往往点缀着一道宽阔的锦边。
3.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内则》中曾规定:“男女不通衣裳”,这一观点与材料一中的现象不相符,但能作为反例证明唐代女性服装富有开放性与突破性。
B.《唐音癸签》记载:“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这一规定与材料二中的描述相符,能够作为论据进一步佐证唐服饰与品级地位的关系。
C.晚唐诗人欧阳炯有诗云“绮罗纤缕见肌肤”,此句的描绘与《侍女图》中的特点相符,同时能证明材料二“绮罗锦绣,随所好尚”的事实。
D.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丰繁而典雅的服饰造型,是对唐代服饰文化的现代合理复刻,属于材料三中服饰“创新应用实践”的形式之一。
4.三则材料分别选自不同的文献,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话题,请简要分析三则材料论述上的侧重点与关联。(4分)
5.近期,某博物馆拟举办“唐代风华”主题服饰展览,假如你是一名唐代服饰爱好者,请结合材料三为该展览的筹备工作提三条具体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桑木扁挑
殷金来
父亲有三根扁挑,一根桑木的,一根竹子的,一根荔枝木的。竹子和荔枝木的扁挑直直的,无论挑怎样重的东西,都是一副平直的身板。桑木扁挑有些特别,它一副弯曲的样子。挑货物时,弯弓向上,担子放在两头的卡子上,担子过重,扁挑两头就向下垂;担子过轻,两头翘起,也不好挑担。但是父亲喜欢这样一根扁挑。挑在肩上,扁挑会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