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30个字。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网友阿达整理
学习目标:
1. 了解伏尔泰和雨果生活的历史时代的特点。
2. 理解作者对人类思想与人格的赞颂和对人类正义与良知的呼唤。
3. 欣赏作者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 学习重点:
理解启蒙思想的实质,了解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巨大作用和启蒙运动对人类的贡献,做一个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博爱智性的人。
三. 简介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领袖。1831年发表代表作之一的《巴黎圣母院》。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被迫害,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创作代表作《海上劳工》、《悲惨世界》。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后,雨果终于结束了流亡生活,回到巴黎,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并有作品面世。1885年,雨果死于巴黎。法国人民为诗人举行了国葬。
四.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留给同学们深刻印象的
是什么?有的同学认为是认识到人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并且干一行爱一行,从艰辛的工作中体会到快乐;有的同学认为是课文中宣扬的那种拉黄包车与当总统同样神圣的可贵的平等思想。应该说,谈到梁启超,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与康有为等一批仁人志士参与的“维新变法”。提起清朝末年,同学们想到的是腐败无能、闭关锁国、官场黑暗、封建腐朽、屈辱挨打、等级森严、落后愚昧等这样一些词汇。这些词汇恰恰反映了当时的清朝的特点,正是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康梁”在接受了西方思想学说的基础上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维新期间,梁启超曾主办多种刊物,多次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天,但梁启超在变法期间以及在变法失败后所做的大量的思想宣传,特别是对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大量介绍,却给中国人如一潭死水、封闭麻木的思想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唤醒了人们愚昧麻木的心灵,最终一批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最终推翻了清政府,实现了“共和”。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以至虽然有张勋复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语言实践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陨落( ) 灵柩( ) 睿智( ) 媚上欺下( )
恪尽职守( ) 诅咒( ) 呐喊( ) 浩瀚( )
愚昧( ) 深邃( ) 蕴涵( )
2. 解释词语:
睿智:
恼羞成怒:
恪尽职守:
蕴涵:
3. 下列任务是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请用简短的话介绍他们中的一位。
卢梭 狄德罗 孟德斯鸠 伏尔泰
4. 从伏尔泰的经历看,我们用“执著”、“不屈不挠”来形容伏尔泰在人类思想领域的斗争情形恰如其分。雨果说他是“思想的领袖”。任何人在确定了理想之后,不能没有执著、不屈不挠的精神。请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二. 阅读实践
(一)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 ,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鼓掌)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大意。
6.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作者要达到什么目的?
7. 伏尔泰认为,人要有“良知”和“思想”,即要有“理性”。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这句话说“诅咒”也是一种美好的荣誉,如何理解它?历史上有哪些人也获得过伏尔泰这样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