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知识梳理及浏览题
- 资源简介:
约8160字。
《关雎》知识梳理及浏览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悦)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幻想)
一、创作背景: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二、关于《诗经》:
(一)成书过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
(二)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王官采诗说
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另外在《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闲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见于《左传》)。
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2.公卿献诗说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孔子删诗说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也许孔子只是为《诗》正过乐而已。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三)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