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640字。
高三语文月考卷
姓名 成绩
一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文学家的语言痛苦
①高尔基在慨叹自己的写作生涯时,便时常讲起诗人纳德松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刘禹锡在诗歌中咏叹过:“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诉说的也是这种□□□□的苦恼。
②文学家这种强烈的“语言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远不仅是一个语汇积累的丰富程度、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与语言表达技巧的高下工拙的问题,它要复杂得多。从历时性的意义上看,丈学家的这种“语言的痛苦”与人类语言后来的发展演化有关。
③原始时代的语言尚带有浓厚的具象性,原始人用“手势”、“动作”、“表情”、“姿态”、“腔调”、“眼神”等“混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感到太困难。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繁复复杂,人的精神活动也越来越精细幽微;而语言虽然也在发展着,但它的发展与人的内心精神生活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鲁利亚曾经正确地指出:语言以后的发展历史是词与实践活动、感性活动相脱离的历史。随着劳动的分工、人的智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语言渐渐被抽象化、概念化、规则化了,终于成了一整套客体化的符号和代码。但是,我们不能不指出,语言的这一进化是以牺牲语言的“共实践性”为代价的。词语脱离其实践语境而变成一种共语义体系的过程,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语言与人的感情活动和人的情绪生活某种程度上的分隔。而传统的语言学家们又只注意了对于语义和语法规则的固定的研究,忽略了对于“语境”和“语用”的动态研究,忽略了对于语言活动中人和人的心理交往活动的研究,这对于用语言来“雕形画景”、“传情达义”的文学艺术来说显然是很不利的。严格来说, 那种抽象化了的、概念化了的、规则化了的、共义化了的语言, 只是一种“科学的语言”,而文学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的语言,却是另一种语言。
④文学属于关的领域。文学不仅要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要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欲求、体验、憧憬,以及种种微妙独特的情绪。这些心理方面的因素,正是构成审美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些属于个体独特体验的东西,一旦被加工处理为规范化的语言后,便失去了其固有的生动、丰富、具体、鲜活的姿容和魅力。“美”,成了的□□□□东西。
⑤审美中的这种“不可言传”的东西,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主要是通过色彩、线条、明暗、体积、声响、音色、旋律、动作、节奏等有色有质的物质媒介来表现。这些物质媒介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人们有时也习惯地把它称为语言——“艺术语言”。这些“艺术语言”在表现客体对象时具有较大的“直感性”。而文学则不然,它注定要用人们通用的“语言”来表达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于是文学家便被置放于一种□□□□的困窘之中。文学家的工作变得异常困难起来。 画家德加曾向诗人马拉美承认:“你的行业是恶魔似的行业。我没有法子说出我要说的话然而我有很丰富的思想。”但文学家却不能不“说”,于是,他们希望能找到一种“特殊的语言”,一种能够把内心深处的意蕴比较完善地表达出来的语言。这是一种真正的“文学语言”。如果说人类童年时期那种混沌的、具象性与共义性尚未分裂的原始语言细胞后来分化出了“认识性的科学语言”和“表现性的艺术语言”的话,那么“文学语言”则是同时跨在这两匹马背上的一位骑手,这样的语言操作者必须同时具备现代文明人高度的文化意识和原始人质朴的感受力,成年人的知识水准和儿童的本能的活力。做这样的骑手当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选自《文学心理学教程》)
1.在文中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不达意 不可言喻 自相矛盾
B.不可言喻 自相矛盾 词不达意
C.自相矛盾 词不达意 不可言喻
D.不可言喻 词不达意 自相矛盾
2.第⑤段“但文学家却不能不‘说”’中的“说”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3.第②段中画线的短语“人类语言后来的发展演化”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分)
4.文学家的“语言痛苦”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解除这种“痛苦”的条件是要求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语言越来越发展,文学创作却越来越困难。
B.语言“共实践性”的丧失正反映了语言的进化。
C.忽略对“语境”和“语用”的动态研究对文学不利。
D.文学宜于用规范化的语言来反映个体独特体验。
6.从第②段看,我们也应有自己的“语言痛苦”。请联系自身写作实践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3题。(23分)
敬畏自然
詹克明
①大自然既简单又复杂,像个朴素和蔼又渊博深沉的学者,它深藏着自己博大精深的内涵,外表却又显得极为平易随和。天真的稚子也能如鱼得水地嬉戏其中;大字不识的山村老汉数着粗硬的手指也能对付。顺应自然的活法真的挺简单,但是当你试图探究它深层内里之秘密时,它一下子又显现出层层缠裹的错综复杂,你会感到它是那么深不可测,奥妙无穷。不论你钻透多少层,总归还有更深的一层谜把你兜住,你仍然不知道造成这更深一层“果”的“因”又是什么。人啊!凭你这点本事休想跳出“未知”罗网的盘丝洞。
②大自然似乎更偏袒简单的活法。头脑简单的羚羊也可以悠哉地生活在大草原;从不思考的蚯蚓也可以舒缓地纵横地下,繁衍生息。大自然只消交给它们几件“本能”的看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