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00字。
《项链》教学案例
【案例题旨】
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项链》,自问世一百多年来,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丰富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名著阅读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①理解发现小说精巧的构思以及情节安排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②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③认识玛蒂尔德形象以及小说的客观警示意义。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积近二十年母语学习和十余年语文专门学习经验,已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经过初中阶段十多篇小说的学习及课外小说阅读的积累,他们对小说常识已经掌握,高二(上)诗歌、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也使他们形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与经验。一句话小说鉴赏能力已经初步具备,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阅读主体对阅读欣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使主体产生阅读活动的过程性需要,让距离去调动学生。从而让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读程度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整篇小说学习以“探究—发现”为基本过程,策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第一课时,围绕学习认识小说的情节结构这一主线,安排三个教学层次:一、复述故事,识曲折;二、深究伏应,识合理;三、假设情节,识必然。
第二课时,学习认识小说三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并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主题,分两个层次推进教学:一、在认识性格与情节关系的基础上,读议1—6节人物心理描写部分,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及其产生根源,从而认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二、讨论主人公性格及其复杂性,认识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根据预习作业,教师请同学分别复述小说情节并逐一由同学进行了评议后,就开始了交谈:课前读课文,小说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说情节的、人物的、启示的……不管怎么说,一般都能感受到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很自然便转入了对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探究。
片段一:
师:小说情节非常曲折,但小说仅有曲折是不够的,或者说仅有出人意料是不够的。一篇优秀小说的情节除了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更要能够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我们来研究一下,小说情节的安排哪些地方在“情理之中”。“项链是假的”合乎情理吗?
(学生自读研讨,找“假”的依据)
生(1):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她朋友很快地借给了她,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项链有可能是假的。
师:如果是很要好的朋友,爽快地借不是很正常吗?
生(2):她们的关系并不是真好,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说了不满的话,说明关系并不好。
师:对,这就比较合理了,关系并不好,却慷慨允诺,就有可能“假”。其他还有吗?
生(3):她们去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装项链的盒子,没卖出项链。这就是说佛来思节夫人有可能为装假项链去买了个盒子。
生(4):当玛蒂尔德去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