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7370字。
23 《孟子》三章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重点)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历史上,几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出的这六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灼见,传递了坚定的信念。人心,历来被有识之士看重,今天,我们就走进《<孟子>三章》中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孟子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诸侯国重视人民的作用;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之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初读,扫清障碍。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生自由诵读。
大屏幕出示:
寡助(guǎ) 米粟(sù) 域民(yù) 亲戚畔之(pàn)
2.范读,读准读好。
师:文言文诵读是把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或听录音),注意节奏和语气,可以随时标注一下。
教师范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注意语气和语调的把握。课文中有许多排比句,阅读时注意不读破句子。下面请同学们依照刚才的听读收获再读一遍课文。
大屏幕出示: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