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8月周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0620字。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网上有一个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的讨论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向网友征集当今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
比如,今人把沉溺于网购时兴奋刺激、事后又懊悔不迭的经历叫作“剁手”;把奇巧怪诞的想象叫作“开脑洞”;把竭尽所能叫作“使出洪荒之力”;面对美食诱惑会说“馋哭了”;实用效果不错的东西被称为“神器”……现代人正在鼓励并放大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对忠实于自然再现的绘画艺术不满,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色彩呈现主题。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画作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认为,每当新旧媒介交替,新的载体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当今语言不断“贬值”便如实反映了信息介入的微妙变化——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关注度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布者只有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该现象日趋常态化,形成了语言上的“内卷”。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研究信息传播,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递的信息仅为7%,另有38%由语气和音量的高低传递,55%靠面部表情传递。通过网络交流时人们无法面对面,只能用文字沟通,产生理解错位是常有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言“通胀”的现象。
如网上有中学教师培训教程,教导老师平时和学生用社交软件交流,如果表示知道了,不能简单回答“嗯”和“哦”,以免学生因看不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误以为被敷衍;老师必须用“嗯嗯嗯”“哦哦哦”加强语气,表示自己很上心很重视,才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打成一片。
不过,这种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许多事物的严肃性,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例如,“炸裂”“燃”这些极度夸张的形容词,除了用来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对表达毫无增量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例子。语言的功能是让大众共享事实,而不是本末倒置,让信息内容成为语言的背景。
人们一旦习惯了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那么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就会立即失去意义,并需要诞生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文化的枯萎。即使站在观众的角度,人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留下一定的空间,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摘编自陶琦《语言“通胀”》)
材料二:
语言上的“通货膨胀”,是指供过于求,使之“贬值”,也就是降低其价值。语言,有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还有官方的辞令和宣传。
后者比如说有些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节目,权威性在那里自不必说,但如果形式太呆板、僵化,让观众看不下去,主动换台,也就没了收视率,这样其内宣的价值就遭到贬损了。
而如果是前者,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的,一定程度的措辞和表达技巧可以使交流更畅通,比如你讲一个道理,如果搭配上某个形象生动的例子,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达和当下流行的用词,会让这个道理更简单地被人理解,但是如果你过于沉迷于“演讲与口才”,一开口就是排比句,一句话恨不得全都是网络流行语,正常的表达习惯反而不使用,结果就可能让表达更吃力,对方理解起来更困难。
其他方面,一个新生词汇或者句式能流行开来最开始肯定是契合了当下的比较广泛的需求,但是被用多了其内涵往往就降低了、泛化了,例如“诗和远方”本是比较有诗意、有腔调的词组,因为被滥用,如今已经成为烂大街的、刻意的、做作的用词,从原来的美好的意境沦落成推脱责任、不脚踏实地的贬义词了;类似的还有“奇葩”“清新脱俗”之类的许多词。
外语方面,懂外语相对于不懂外语肯定是有好处的,学习外语有助于交流,但是,如果投入外语学习的精力超过了投入母语学习的精力,就值得商榷了。过去懂英语的都是些有文化的人,现在但凡上过学多少都懂些英文,英文在中国的价值自然也就降低了。这些年你很少再见到疯狂英语、新东方一类的电视节目了,民众的狂热冷却了下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单靠英语找工作也很难了,这也是贬值的一种体现。其他语种也一样,懂的人多了,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总之,所谓语言上的“通货膨胀”,也就是供过于求导致的价值贬损,过犹不及。
(摘编自《除了在经济上以外,在政治和语言上会不会也有通货膨胀效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通胀”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语言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B.由于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因此信息发布者往往要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C.阿尔伯特•麦拉宾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递的信息比人们在网络交流时通过文字有效传递的信息差得很远。 D.如果人们一味习惯于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形成语言上的“内卷”,循环往复,最终会导致文化的枯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颇具权威性的官方新闻节目,观众如果看不下去而换台,是因为电视节目形式太呆板、僵化。 B.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的,可以用一定程度的措辞和表达技巧使交流更畅通。 C.事实证明,一个新生词汇或者一个句式一旦被用多了,其内涵肯定就会降低、泛化。 D.毋庸置疑,学习外语有助于交流,但是花大量精力学习外语已没有任何价值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通胀”的一项是( )
A.作文中许多同学把拿不准的名言都说成是“鲁迅”说的。 B.课堂上老师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表扬说你是“最棒的”。 C.许多养宠物的人称所养宠物为“宝贝儿”“亲爱的”。 D.一群青年人称赞他们中某人的动作“酷毙了”“帅呆了”。
二、文言文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