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主题5:献身与取义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月7800字。 主题5:献身与取义
1.众人国士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
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译文】
赵襄子应当出门了,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着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看待,我因此也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流着泪说道:“唉,豫让啊豫让!你为智伯尽忠,声名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材料点读】
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的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豫让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人间道义,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侠士的精神追求,他们以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生信条显得格外猥琐和卑微。
【适用话题】知遇之恩浩然正气精神追求
【速用片段】
古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执政党,把人民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处理与人民的关系,是事关执政基础的大问题,成语“众人国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豫让曾事范氏和中行氏两家,他们把他当一般人看待,他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瑶则把他当国士看待,智伯瑶被杀,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豫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直至献出生命。“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做人民的“知己”,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视人民为“国士”,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而不是将人们视为“众人”,甚至“草芥”,对人民颐指气使,这样的执政党就会得到人民由衷的拥戴。
2.易水送别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
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苍凉凄婉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都向上顶着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材料点拨】
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荆轲就是一个永远活着的爱国志士。对于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虽然不懂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却是不可否定的。
【适用话题】爱国情怀牺牲精神侠肝义胆
【速用片段】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人有精神,别人就不会以蔑视的目光注视你,就不会以一种飘忽的眼神对待你。即使你穿着一般,即使你干着粗重的体力活,即使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刺客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以暴制暴的恐怖举动为现代文明所不齿,但是荆轲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国人的敬重,人们敬重的不是刺杀行为本身,而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的侠肝义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荆轲却能在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以壮士的身份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成为民族传统里大写的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哪怕你是小人物,有一点精神,你就是大写的人。
3.不食周粟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