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主题7:孝悌与仁爱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月6700字。 主题7:孝悌与仁爱
1.泰伯文身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译文】
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均为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荆蛮,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文王。太伯逃至荆蛮后,自称“句(gōu,勾)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
【点读】
古代中原人的习惯道德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太伯、仲雍断发纹身,破坏了这种习惯,自然不会再被立为国君。以此让国,曲顺其亲,曲全其弟,孝悌双全,浑然无迹,真乃至贤至德也。
【适用话题】尽孝行悌礼让与竞争内敛与张扬
【速用片段】
争抢与礼让,其实是统一的。礼让之大者莫过于“让国”。泰伯让国,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仲雍,结果成就了周吴二国。泰伯让国而得国,而仲雍的25世孙夫差,为了谋求霸权,最后灭国。让,能得;争,丢失:这就是争和让的辩证法。有道是“纷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让”和“争”本来就是相通的。在利益和荣誉面前,悄然退让,先人后己,在矛盾和纷争面前,多一分宽容,少一点冲动,你就会开创一个新境界,登上一个新高度。
2.丘子过己
【出处】《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注3),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在路上听到有哭声,声音非常的哀伤。孔子告诉学生们说:“这哭声哀伤倒是哀伤,但不是死去亲人的那种哀伤。”驱车向前,没有多远,见有一位怪人,拿着镰刀和绳子,不停地哭泣。孔子下了车,追上他问道:“您尊姓大名?”他回答说:“我,丘吾子。”孔子说:“你又不是在举行丧礼的地方,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呢?”丘吾子说:“我一生有三个大的过失,到了晚年才醒悟,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孔子说:“我可以听听这三种过失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隐瞒。”丘吾子说:“我年青的时候爱好学习,求学遍及四方,后来回来,我的父母却都已经去世了,这是我的第一个大的过失;我年长的时候做齐国国君的臣下,国君骄傲奢侈失去臣下的拥护,我没有全尽臣节,这是我的第二个大的过失;我一生重视交朋友,但现在他们都离开了我,和我断绝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个大的过失。树想静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吹,做子女的想奉养父母而他们却等不到那一天。流逝了再也不会回来的,是岁月;永远不可能再见到的,是去世的父母。请让我们从此诀别吧。”于是他就投水死了。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记住丘吾子的这些话!这些教训完全可以引起你们的警戒了。”
【材料点拨】
我们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尽孝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适用话题】及时尽孝忠诚自我反省
【速用片段】
孝之道,在于恒。一时兴起给父母发个红包,能叫孝吗?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朱晓晖,与病重父亲十三年相守,为了尽孝舍弃了家庭与工作,却依然陪伴在父亲身边,只有持之以恒的孝,或许才能算得上是完美的孝。春秋时期有个叫丘吾子的人,为自己的“三失”而悔恨痛哭,直至投水而亡,其一失便是“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行孝要趁早,尽孝要及时,如此才能减少丘吾子那样的悔恨。
3.李绩焚须
【出处】刘向《说苑•谈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