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主题14:自由与规则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月4100字。 主题14:自由与规则
01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出处】《韩非子•八说》
【释义】这句话是说,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
【素材点拨】
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买回来几条鱼,几斤海鲜,回家来做了一顿,结果并不是那么容易。施行仁政是必要的,但这个仁政是需要法律来约束的。有了法律就要执行,就像有了制度就要执行一样。
【适用话题】法制机制反腐
【速用片段】
古代法家强调以法治国。韩非说:“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把“义”和“法”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但是治理国家不能不重视法制建设。当前中国的反腐依然在路上,之所以会出现大面积的腐败现象,这是当事人道德滑坡使然,也是制度不够完善的必然。堤有缝隙,蝼蚁岂能不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机制上下手,杜绝制度上的漏洞,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能彻底腐败现象的滋生。。
02.言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无二贵,法无两适。
【出处】《司马法•天子之义》
【释义】迁列:移动行列。这里指离开现场或就地执行。奖赏不要过时,为的是让民众迅速得到做好事的益处;惩罚不离开现场,为的是让民众很快看到做坏事的害处。
【素材点拨】
古代军队的赏罚要经过一定的报批程序,由于时效性不强而往往带来一些负作用。如果赏罚及时,就能起到取信于民、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拖拖沓沓,将士就会恢心丧气,人心离散,效果也大受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司马穰苴提出了“赏不逾时,罚不迁列”的赏罚原则。他认为,赏罚的时效性越强,效果就会越好,因而必须雷厉风行,从速从快,使士卒马上就能看到“为善之利”和“为不善之害”。及时性原则是针对战争环境的特殊需要而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及时性而不是单纯的求快,及时的前提是建立在赏罚准确无误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赏罚求快而不准确,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适用话题】惩戒赏罚敬畏
【速用片段】
教育需要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当然应当坚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但是教育不能只有说服教育,还应当有批评和惩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真理道义的敬畏之心。司马穰苴曾经提出过“赏不逾时,罚不迁列”的赏罚原则。他说:“言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无二贵,法无两适。”不作说服教育,人心无以生“敬”,没有批评惩戒,则人心无以生“畏”。考试前没有考纪方面的宣传教育,人们就会无视考场规则,而不惩处违纪者,守纪者也会渐渐心生怠慢。有敬有畏,有敢有惧,才是健全的人,有奖有惩,赏罚分明,才是健全的教育。
0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素材点拨】
儒家和法家不同,法家强调法治,强调惩处,而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讲求的是礼的树立。在儒家看来,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两种思想互相对立,却也各有合理性,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