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市2023届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670字。
阿克苏市2023届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使用日期:2022.10.17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
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己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 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
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
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
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吕不韦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 “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慝,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继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
领域,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
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 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 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 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
第 1 页 共 8 页
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以中
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C.《史记》能够体现出司马迁在面对权力时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是他们的作品受到中国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2、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自然地指出了中国文学的 “公共性”所具备的特点。
B.文章指出中国文学的“公共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伦理情怀,并举出《礼记》《吕氏春秋》的例子来说明此种伦理情怀的存在。
C.文章认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以大量篇幅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感时忧国”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指出了其带来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最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B.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C.《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D.真正介入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5年天津工生所19名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攻关团队,向“二氧化碳淀粉人工合成”这一重大科技问题发起总攻。
6年间,他们敢坐冷板凳、甘坐冷板凳,在一次次失败后迎难而上,终于在国际上首次在
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该成果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典型原创性突破”,“将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生产中带
来变革性影响”。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表彰30支“科技创新先锋团队”》)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