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复习:材料链接部分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400字。 中考语文说明文复习:材料链接部分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本和材料的内容,提取主要信息。
2、理解文本和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用文本解释材料的有关内容。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答相关习题。
教学重点:提取主要信息,理解文本和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用文本解释材料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提取主要信息,能用文本解释材料的有关内容。灵活运用知识,回答问题。
教学建议:材料链接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原文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例文一中用原文来解释材料,例文二要求学生在原文和材料之间选择对应点,做出对应关系的判断。关于例文三“鬼火”的文章,题目有很大的变化。第1题要找到原文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第2题需要先对原文每部分进行概括。题目可以有各种变化,关键还是要读懂文章,培养提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提取全面,语言精练。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材料链接部分
联系
原文————材料 明确材料链接的答题实质。
(二)例文分析
例文选段一:
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此外,骨骼中的钙属于碱性。如果酸性食品摄取过多,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降低抵抗力,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材料】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更好,不断调整改变饮食习惯,喝水就让他们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吃饭更是顿顿精米白面、鱼肉海鲜,以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合原文,解释材料中父母做法的危害。
例文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②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③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④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