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0/31 15:20:0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740字。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的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1-3 小题。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 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研究者把关注的重 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 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 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
  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 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 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 依赖水生资源, 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 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 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 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 这是东南板块各个区域显著的共性。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 这里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 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 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 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进行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 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 的生态交错带板块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生态交错 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 但是 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 位置频繁迁移, 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
  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这一调整不仅包括生计 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 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相比其他三个板块, 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 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集者的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 这些复杂的狩 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这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他们 会把社会复杂性带到内陆地区,使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农业 是文明的基石, 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 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文 化生态系统成熟后, 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扩散,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 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 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海洋对早期中国文 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 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 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 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弥新, 取得更大的发展。
  (摘编自陈胜前《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其虽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 高的定居性。
  B.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给自足型的 游牧经济。
  C.生态交错带比东南板块的资源种类更丰富, 因位置频繁迁移变动而资源供 给不稳定。
  D.海洋板块早期的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影响了中 国农业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原中心论”,采用“总——分”的结构, 提出早 期中国文明的“板块互动论”。
  B.文章谈及辽西地区的考古材料, 意在论述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堪称板块
  间文明互动的“枢纽”。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阐述四大板块的区域文明特点及互 动演进, 结构清晰。
  D.文章第六段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扩散,论证海洋板块是 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不同板块的文化生态条件各异,西北板块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文明 演进的促进作用也较小。
  B.从更广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文明, 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 模式。
  C.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具有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 基本特征。
  D.认识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增强 文化自信。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
  材料一:
  种子是一种最主要的种质材料。贮藏种子的目的在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 活力并保存植物固有种质(基因),而延长种子寿命是最为基本的目标。种子 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 而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及贮 藏温度密切相关。哈灵顿认为,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50℃),温度每增加 5℃,或种子含水量每增加 1%,则种子贮藏寿命减半。罗伯茨根据对种子贮 藏特性的研究,把种子分为正统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两类。他进一步研究发 现, 正统型种子的种子含水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