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1/3 21:48: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5170字。

  长春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7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广义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一些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一些乡村古建筑、传统特色民宿、传统特色饮食等;二是制度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与农耕生产方式相伴生的一些制度设计和风俗习惯等;三是精神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所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气质等。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确保质量安全,需要尊重农业的自然循环规律,挖掘保护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多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秀成分,推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几千年形成的一些优秀农业生产系统,体现了人类保护环境的大智慧,为现代社会保护环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如有千年历史传统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农业模式、成型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则通过发展农耕、林业、牧业三者有机循环生产方式,有效保持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需要。农耕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积极挖掘保护并传承弘扬好传统农耕文明,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农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发展出众多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生产模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在作物和农产品方面,中国古代农业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世界上1200多种作物中,中国就有600余种,其中约300种起源于中国。在农学方面,中国古代农学自成体系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立足新时代,推动建设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持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一步挖掘其各方面的传承利用价值。
  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应赋予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汲取传统农业优秀因素。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和一些边远山区,人类与自然长期博弈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是这些地区珍贵的农业文化资源优势和传家宝。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拓展农业多功能,是促进当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建设上,要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特点,建设农村生活方式,保留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守好这些瑰宝。在乡村治理方面,要注意积极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合理因素,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尤其注意挖掘古代农业社会德治中好的做法,推动乡村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善治体系,推动乡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平台,世界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交流互动。要向世界讲好中华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故事,也要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传统农业中一些优秀的成分,为国家所用。落实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弘扬工作,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让保护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摘编自宋圭武《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光明日报,2022.7.22)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长久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习俗等都属于农业文化遗产。
  B. 确保粮食的安全,也包括尊重农业自然循环规律,挖掘保护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农业最早并且长期以来处于世界的前列。
  D. 持续推进农遗保护实践也是推动建设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论述农遗保护的特点。
  B. 文中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和新化紫鹊界梯田例,论证了农遗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C. 文章从农业文化遗产含义谈起,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为什么要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D. 文章先在前五段指出农遗保护的意义,接着在后三段提出了新时代农遗保护的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3分)
  A. 枣庄古枣林位于山亭区店子镇8万亩长红枣园内,是山东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古枣林。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户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并经营土地等形成的生产模式。
  C. 江苏吴江不断挖掘和弘扬传统蚕桑文化,创新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蚕丝产品。
  D. 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遥感技术以及卫星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8小题。(18分)
  材料一
  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