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pdf
  • 资源大小: 7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1/5 18:27: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510字,答案扫描。

  吉林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及“共同体”概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其中,“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应着“社会”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应着“国家”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应着“全球”层面。而这三个层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以“共同体”为表达的社会概念的多层性与多样性的扩展。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使社会的概念扩展到国家和全球的层次。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民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概念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也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概念,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费孝通先生一方面从作为社会的民族这个角度来探讨与国家整体的关系,是其对社会和国家观的新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勾画出多元社会的结合和国家整合的关系,即多元和一体的关系。这使得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被赋予了社会的属性,国家也在社会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本身,使得作为共同体的社会,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社会内涵。
  当把作为社会的国家民族的讨论置于全球语境时,此时的社会为全球社会的社会。这一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的共同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亨廷顿的“文明间的冲突”相对立,1998年联合国提出了“文明间的对话”的概念。强调不同文化、不同价值、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们,通过深入的交流和对话,达到文明之间共生的理念,并把2001年确定为“文明间的对话年”。
  最后,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为中心,把环南中国海区域作为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讨论的重要区域,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辐射区,提出网络化的跨区域社会体系构成了讨论环南中国海区域社会整体性的方法论基础。跨区域社会体系是跨越了家族、社区、民族、国家与跨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单位。要理解区域社会的基本特点,需要采用整合了区域社会结构、族群历史脉络和文化变迁过程的“系统性观察”的方式,把华南与东南亚社会的研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纳入从社区到区域再到国家或国家之间合作的空间整合起来考虑。
  通过对共同体的多层性与社会概念之扩展的讨论,结合具体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把学科性学术与问题性学术有效地衔接起来,进而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全球伦理共同体。正如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言:“伦理的使命可以集中于一个词:连结。”共同体说到底正是基于“连结”的文化认同,而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认同。不同层次的共同体,正是建立在承认人类多元化的统一和统一化的多元之上,也是作为社会的共同体在不同层次的多元一体。多元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互动性、有机联系性和共生性,恰恰是“多元一体”所强调的多元中的有机联系,即多元之间的共生性。这一共生性,正是讨论文明互鉴的基础。
  (摘编自麻国庆《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为中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使社会的概念得到扩展。
  B.费孝通发展了社会和国家观,从作为社会的民族这个角度探讨与国家整体的关系。
  C.为与亨廷顿的“文明间的冲突”相对立,联合国才提出了“文明间的对话”的概念。
  D.“跨区域社会体系”,是跨越了从家族到国家与跨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单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共同体的多层性与社会概念之扩展的论述,作者得出要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创造全球伦理共同体的结论。
  B.文章第二段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概念为例,论证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是典范。
  C.文章第四段内容呼应文章标题,界定了跨区域社会体系的概念,并具体阐述了区域共同体的基本特点。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应“社会”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被赋予了社会的属性。
  B.“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原则。
  C.讨论文明互鉴的基础是“多元一体”所强调的多元中的有机联系。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生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总原则、总方针,它关系着文艺创作为了谁、要写谁、如何写以及文艺作品最终由谁来鉴赏、谁来评判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命题。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提出,当时延安文艺“问题的中心”基本上就是“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提出文艺不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而是“为人民的”。可以说,“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永恒主题,更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所在,习近平在其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