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10字。
七下文言文词语归类训练
一、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四个方面。
(一)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强”表示僵硬,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僵”去表示,于是“强”就成了“僵”的通假字。
初学文言文的初中生很难在一篇陌生的文章中识别某字是通假字,这也是靠平时的不断积累,仔细阅读牢牢识记的。初中生文言文涉及的通假字并不多,不足百个,可以通过识记掌握。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对镜帖花黄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满坐寂然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止有剩骨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出门看火伴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8.著我旧时裳 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来的,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同,又有异。如山、水、牛、羊这些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大多数词的意义也相应地起了大小不等的变化。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如果按照现代汉语去理解古代汉语的某些词义,就会弄错。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是“时”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秋天”的意思大相径庭。又如“泯然众人矣”中“众人”是“普通人”的意思,不是“大家、许多人”的意思。这类词就不能继续用现代汉语的习惯来译。
(1)泯然众人矣 众人 古义:( ) 今义:( )
(2)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古义:( ) 今义:( )
(3)愿为市鞍马 市 古义:( ) 今义:(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 古义:( ) 今义:( )
(5)风往事耳 往事 古义:( ) 今义:( )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中间 古义:( ) 今义:( )
(7)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 古义:( ) 今义:( )
(8)夸父与日逐走 走 古义:( ) 今义:( )
(9)少时,一狼径去 去 古义:( ) 今义:( )
(10)屠自后断其股 股 古义:( ) 今义:( )
(1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 古义:( ) 今义:( )
(12)或以钱币乞之 乞 古义:( ) 今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