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教书之《过秦论》ppt(7份)
- 资源简介:
小蔡教书之过秦论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1) .docx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1) .docx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2) .docx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3)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2)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3) .docx
小蔡教书之过秦论.pptx
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1)
【广东省四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莽昆仑
田洪波
凌厉的风裹挟着雪花,纵横肆虐,北国天地一片苍茫。在浩渺的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雄阔的浑然一体的雪幕中,缓缓移动着几个小黑点。
他们没按既定的两个大小湖之间的湖岗路行进,而是从兴凯湖泄洪闸出发,蜿蜒斜插于小兴凯湖的冰封湖面。他们的目的地是距此近20公里的地处蜂蜜山脚下的知青农场三连队部。为驱寒气,他们刻意选择在午饭后出发,尽管天地依然混沌无序,根本见不到阳光。
他们是兴凯湖农场总部的十一名知青,大多是文艺宣传员。全会召开,他们连夜写好了大红喜报,编排了节目,要在短时间内把盛会召开的喜悦分享给战友。
一夜狂飙,冰上积雪已半尺盈余。此刻,大颗的雪粒依然在天地间飞舞,他们尽管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都穿着厚重的棉军大衣,戴着狗皮帽子、耳包及棉手闷子,穿着军用大头皮鞋或棉乌拉,但依然抵御不住刺骨的寒冷,蜷缩着身躯艰难前行。
孙红梅向天空喊出一声高八度。她是宣传队的顶梁柱,此刻只有她有这样的底气。向面而来的雪花与呼出的热气相遇形成冷霜,几乎把她的眼睛凝住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抬头向天吟诵伟人的诗句。
孙红梅的笑声刺破天宇:“接着来!”
于是有人呼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孙红梅挥展两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紧接着响起众人的朗诵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澎湃和激昂的情绪浸染了他们,他们脚步轻巧了,刚刚还肆意妄为的雪粒,此刻似乎也一下缩减了纷扬的频率,变小了。他们继续前行,开始讨论还有多少公里,感叹幸亏穿插走小兴凯湖,如若走湖岗路,指不定何时才能到达呢。有人提醒说还
……
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2)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
太子即位,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弟羲深以为忧,数涕泣谏止之,爽不听。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桓范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负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默然不从。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于是收爽、羲、胜并桓范皆下狱,动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B 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C. 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勃礼怨望/结刑五岁/
D. 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
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培养型练习(壹•3)
【福建省一级校联盟(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用“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诫君主要端正行为。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