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过秦论》的对比论证
作者:陈立宏 李正兵 时间:2009/5/19 22:38:21 来源:水做的精灵 转发 人气:10124
一、横向对比论证。首先,作者拿秦国与六国的军事实力进行鲜明对比。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极尽铺陈之能事,渲染了六国之师的强大,然而人多士众、声势浩大的六国之师与秦军相较时,却“逡巡而不敢进”,而秦国则“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通过两相比较,就有力的烘托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从侧面知晓秦国的强盛,是历代君王“施行仁政”的结果,同时也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准备。接着,作者拿秦朝与陈涉进行了各方面的对比。此时的秦朝已非昔日的秦国,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他就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在军事上,秦始皇到处扩张,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南取北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此时,“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而,这样一个固若金汤的国家,却在短短几年就灭亡了,而且败在一个出身卑微,又无军事才能,更无军事装备的氓隶之人——陈涉手中,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可事实确是如此,深思之余,可以得知其根本原因在于秦的“仁义不施”。
二、纵向对比论证。首先,作者拿秦国和秦朝的政策进行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其原因在于秦孝公有“商君佐之”,采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措施;继而“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延续了秦朝的强盛。总之,这些“仁义之施”,都有利于老百姓安定的生产与生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才使秦国从诸侯各国中逐渐强大起来。而强秦到了秦始皇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却败在陈涉手中,是因为秦朝“废先王之道”,“不施仁义”,在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通过“焚百家之言”来愚弄百姓,接着“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来削弱民众,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来防备人民。历史有训:“失民心者失天下”。秦王朝的这些政策完全背离仁义,有失民心,所以导致了灭亡的后果,这就又一次证明了中心论点。其次,作者再拿昔日的六国之师和今天的陈涉进行了多方面对比,昔日六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原因何在?仍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再次证明了中心论点。
总之,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针砭效果,强化“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反差,先横向引入六国,言六国抗秦力量之强,反衬秦攻取天下之时的所向披靡;后纵向借助六国贬抑陈涉力量之弱,突出秦统一后的不堪一击,引人深思
文章既然是指责秦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为什
么要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呢?试联系本文的论证特色来说明。
答案提示:
从大量的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是这篇课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课文前四段按照时
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到亡的全过程。第一段写秦孝公依仗险要的地
势,任用商鞅变法图强,想要吞并天下。第二段写惠文、武、昭襄三代国势日强,进而蚕食
六国。诸侯会盟弱秦,反为秦国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以武力灭亡诸侯,一统天下,国势强
盛到了极点。这一部分,笔酣墨畅,着意渲染秦“攻”的时候何等强盛!接着用“于是”一
转,写到“守”了。作者写“守”,也极力铺陈。作者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
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等方面详细叙述。秦“攻”时,所向披靡,如此强盛,“守”时,用了这么多措施(实际上写出了秦的暴政),为什么遇到陈涉揭竿而起,竟亡于一旦呢?很
明显,渲染秦之强盛,正是为下面由史实得出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失
掉了“仁义”,再强盛也是不堪一击的。这样写,更为主题的昭彰作铺垫。
5.课文前三段作者既然要渲染秦的强盛,为什么写到诸侯合从缔交、会盟谋而弱秦时,
又极力铺叙诸侯的地广人多呢?
答案提示:
作者有二,这也显示出本文对比论证的特色。其一是烘云托月法。文章极力铺叙诸侯的
地广人众,目的是在与秦国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作者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并备加
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列出具体姓名二十多人,都是为了增强
表达效果。因为下文已经明确点出:诸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其结
果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因此,这里写诸侯人才越多,越反衬秦国
的强大无敌。其二,是便于与第五段与陈涉作对比。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更让人深思。由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就更有力了。这种对比,能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诸侯地广人众,攻秦何等艰难!不但不能灭秦,反为秦国所灭;陈涉力量如此弱,却能轻易亡秦!
6.第4段详写了哪些内容?这些详写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
第4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以及亡秦的结果。详写两个内容:一是详述陈涉出身之低下
、起义之仓促、势力之弱小、兵器之劣钝;二是详述天下人风起云涌,响应陈涉的形势。详
写前者,使人认识到秦的暴政使百姓困苦不堪,详写后者,让人认识到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失尽,苦秦恨秦,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秦安得不亡?详写这些,既与详写诸侯地广人多形
成对照,又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7.第5段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的?
答案提示:
第5段用的是对比分析然后归纳作结的方法。作者把陈涉的地位、兵器、策略、素质等
方面与九国之师作详细对比。因为第2段有九国之师的极力铺叙,第4段又有陈涉起义情况的详写,这与第5段进行比较就从容不迫了。两相比较,均不可“同日而语”,而结果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承袭前文,结论自然流出,于是一言以蔽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性文章,其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亡的原因。
《过秦论》通篇贯穿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这篇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
对比论证通常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用正反对照的方法来加以比较,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或让人们看到导致某一结果的真正原因。文章通过层层对比揭示了秦兴秦亡的原因。
一、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更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
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它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咄咄逼人的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 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二、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预示了秦灭亡的结局。
秦孝公当政,任用商鞅变法,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制国,保护农业生产,既积聚了实力,又顺应了民心,因而国家走向兴盛。“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却采取了各种暴政:政治上“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 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 “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样的愚民、弱民、防民的政策,失去了民心。所以,尽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看似强大无比,坚不可摧,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最后走向灭亡。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合国情顺民意则国兴,悖国情逆民意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三、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阐述了秦攻守之势异也。
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前文已述,不再赘言。而陈涉从出身地位: “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起义军队的组成是“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其武器装备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其起义的影响却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秦当时要统一中国,自然对诸 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秦当时采取的政策既合民意, ( 苦于战乱,希望统一)又符合历史的潮流。所以秦能够战胜强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势由攻变为守。处于守势, “ 贵顺权”既施仁政,拢民心。可秦始皇恰恰相反,施暴政,失民心。故败于弱小的陈涉。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四、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
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 “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 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 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惟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也就是陈涉起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
所以,陈涉“ 一夫作难”秦朝“ 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灭亡于最弱小的陈涉。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过秦论》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让人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让人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也让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由此可见,对比的论证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堪称精彩绝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