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B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9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B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方传统的对照之下,中国“士”的文化特色是极为显著的。如果我们断定孔子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史的序幕,那么在启幕之际中国思想便已走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当然也发生了超越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化,但是这两个世界却不是完全隔绝的;超越世界的“道”和现实世界的“人伦日用”之间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西方人的二分思维方式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始即不占重要地位。中国思想家所强调的则是“即知即行”“即动即静”那种辩证式的思维,故往往在“相反”中看见“相成”。换句话说,中国的超越世界没有走上西方型的外在化之路。因此我们既看不到希腊哲学中本体和现象两个世界的清楚划分,也看不到希伯莱宗教中天国和人间的对峙。
中国的“士”的历史是和系统思想史同时揭幕的。在这一特殊思想背景之下,“士”一方面与希腊哲学家和基督教教士都截然异趣,而另一方面又有与两者相同之处。就“士”之重视“知识”而言,他是近于希腊哲学家的;古人以“通古今,决然否”六个字表示“士”的特性,正可见“士”的最重要的凭借也是“理性”。但就“士”之“仁以为己任”及“明道救世”的使命感而言,他又兼备了一种近于基督教的宗教情操。近代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有把孔子比之于苏格拉底,也有把孔子比之于耶稣者,这两种不同的比况都有理由,但也都不尽恰当。孔子来自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代表“士”的原型。他有重“理性”的一面,但并非“静观瞑想”的哲学家;他也负有宗教性的使命感,但又与承“上帝”旨意以救世的教主不同。就其兼具两重性格而言,中国的“士”毋宁更近于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
但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虽然在思想上与希腊哲学和中古基督教都有渊源,其最直接的根据则是“俗世化”的历史发展。中国“士”的传统自先秦以下大体上没有中断过,虽则其间屡有转折。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仍与基督教在西方中古文化中所取得的绝对的主宰地位有别。六朝隋唐之世,中国诚然进入了宗教气氛极为浓厚的时代,然而入世教(儒)与出世教(释)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道教也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故中国中古文化是三教并立,而非一教独霸。由于中国文化没有经过一个彻底的宗教化的历史阶段,如基督教之在中古的西方,因此中国史上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明显的“俗世化”的运动。宋以后的新儒家可以说代表了“士”在中国史上的最后阶段;他们“出入老释”而复“返之六经”,是从宗教中翻身过来的人。但是他们仍然是直承先秦“士”的传统而来,其历史的线索是很清楚的。这和西方近代“知识分子”在传承上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谱系,适成有趣的对照。
(选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引言》,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中国的“士”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士”与希腊哲学家和基督教教士,在精神特性上没有相通之处。
B.中国的“士”有明道救世的使命意识,但与西方承上帝旨意以救世不同。
C.中国的“士”重视知识和理性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其负有的宗教性使命感。
D.中国的“士”即西方近代知识分子前身,有大体完整明晰的历史传承谱系。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士”的文化特色是极为显著的,在启幕之际中国思想便已走上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
B.中国思想家强调的是辩证思维,往往能在“相反”中看见“相成”,不同于西方人的二分思维方式。
C.宋以后的新儒家代表了“士”在中国史上的最后阶段,他们是直承先秦“士”的传统而来的,其历史的线索是很清楚的。
D.本文以西方文化传统为参照,阐释了中国的“士”的生成背景、双重性格和历史脉络,角度独特,论述透彻。
3.在西方传统的对照下,对中国“士”的文化特色阐述有误的一项( )
A.从诞生环境看,中国的“士”诞生于现实世界和超越世界不即不离、相反相成的辩证语境之中。
B.从历史发展看,中国“士”的传统可追溯至先秦,自先秦以来虽屡有转折,但大体上没有中断过。
C.从性格刻画看,中国的“士”兼具两重性格,这和西方近代所刻画的“知识分子”极为相似。
D.从宗教氛围看,中国古文化儒释道三教并立,而非一教独霸,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俗世化”的运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用户获取音频、视频、图文等信息的成本,也降低了内容生产者作品创作和传播成本,行业进入门槛随之降低,吸引了大量内容创作者入局。知识付费内容生产者从最初的行业大V、KOL等专业人士逐渐转向“全民皆师”的局面,不论是行业专家还是精通某个领域的普通知识传播者,均有机会成为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者。特别是时下流行的零工经济更激发了知识付费生产端“全民皆师”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