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大名校2023届高三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三)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4170字。
2023届高三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三)
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黄金卷03
(本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明确实是唯一的从未断流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内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在人类历史上,有几大原生文明,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就旧大陆而言,主要有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此外,还有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和巴尔干半岛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遗憾的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和巴尔干半岛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是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进入铁器时代以后,两河流域的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也逐渐消亡了。稍后,位于南欧的次生文明如巴尔干地区希腊人的政治文明以及强盛一时的西罗马帝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也被打断。而中华文明虽然历经艰难,但还是成功地走出了青铜时代,走出了铁器时代,始终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兼容并包。历史表明,中华文明不但没有中断,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历史著作的撰写与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留下了许多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长城”。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对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记录。历史是现实的起点,是不可忽略的国情。但就世界文明而言,真正留下记录了人类早期文明史学作品的民族并不多。两河流域与埃及的居民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编撰了法典,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有灿烂的诗篇、远古的法典和宗教,但也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带有精神演化痕迹的史学。只有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战争史,没有产生数代史家连续依时叙事的作品。
在古代中国,史学乃国之要事。唐代史家刘知几说:“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历代史家以“良史”之责任,陆续编撰形成了诸多史学巨著,集中展现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认同。美国学者乔纳森•戴利认为:“中国人有着十分深刻的历史观,热衷于保存历史记录,在这一方面举世无双。”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指出:“中国所能提供的古代原始资料比任何其他东方国家、也确实比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要丰富……中国则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有编纂历史传统的国家之一。”连续不断的史学巨著既是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体现,更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输送了无穷的食粮。
中华民族创立了以“自律”为主的道德文化。它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以“自律”为主的道德文化建设大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与注重“他律”文化建设而忽略“道德文化”建设的罗马形成了鲜明对比。
袁行霈先生指出,“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在笔者看来,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过程中,至少有六条文化“生命线”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以“讲仁爱、重民本、守族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特征的民族性格;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三是以见义勇为、扶危济国、崇德向善、敬老爱幼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四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的人文精神;五是与时俱进、崇尚科技、尊师重道的创新传承意识;六是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多元融通的包容开放传统。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凝合剂,构成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旺盛文化生命力。
(摘编自杨共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华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历史上的原生文明主要分布于大河流域,其中只有中华文明未曾中断,并处于领先地位。
B.中华民族能够形成独有的“文化长城”现象,是因为高度重视历史著作的撰写及其实用性。
C.中华民族创立的“自律”这一道德文化,提升了民族凝聚力,这是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
D.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主要体现在民族性格、爱国精神、传统美德等六个方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处采用对比论证,强调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所显示出来的优势。
B.文章几次引用外国学者的言论,目的都是要论证中华文明流传中史学的重要性。
C.文章先指出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再阐释其形成原因,最后点出其主要内涵。
D.文章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等状况,相较于其他民族,能够更好地被后人知晓。
B.史学在古代中国特别重要,中国的史学成就也远超大多数国家,这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
C.我们在当代文化建设中要重视“自律”文化建设,无须过多关注“他律”文化建设。
D.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人文精神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建设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随着全球最先进、耗资高达100亿美元的美国“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成功发射,关于空间望远镜的热度持续高涨。回顾往昔,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已经是52年前的往事,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终于将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目前,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平台搭建步骤,接下来将逐渐迈向航天技术的应用阶段,向科学界乃至广大社会回馈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