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8 19:10: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6180字。

  2023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孟之道”就是至圣孔子、亚圣孟子之道,就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将“孔孟之道”置入两个系统中予以考察:一是文庙祭祀系统,其中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四配”;二是科举教育系统,其中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四书”。这两个系统相互呼应,但有主次之分。从相互呼应看,假如认为“孔孟之道”只是孔子与孟子之道,就会忽略颜子、曾子、子思的思想与贡献。以文庙祭祀系统补充科举教育系统,目的就是让颜子、曾子、子思能够与“孔孟之道”保持牢固的精神联系。从主次之分看,文庙祭祀系统涉及四位配享,科举教育系统涉及四本经典。以文庙祭祀系统为辅、以科举教育系统为主,是为了让以“孔孟之道”为纲领的“四书”通过社会化的教育制度及其考试机制得以代代相传。
  今天,“孔孟之道”已经成为儒学的代名词。儒学的代名词为何不是涉及颜子、二程、朱熹、王阳明的“孔颜之道”“孔程之道”“孔朱之道”“孔王之道”,而是独独选择了“孔孟之道”呢?历史的选择自然有其理由,这些理由有可能是:
  第一,从先秦儒学传播过程看。孔子传给颜子,颜子传给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到孟子这里绝传。如果讲一头一尾,就是从孔子开始、到孟子终结,所以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有了“孔孟之道”的说法。
  第二,从儒家道统的以心传心看。《孟子》末章讲“见而知之”“闻而知之”。唯有圣人能够闻而知之,闻而知之尧舜之道的是汤、文王、孔子,闻而知之就是以心传心。孔子之后有颜子,有曾子,有子思。他们见过孔子,所以是见而知之者。孟子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孟子没有见过孔子,属于闻而知之者。基于以心传心,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这是一种体例,而且是一种大体例。
  第三,从“四书”作者的确切程度看。颜子没有作品,或者说没有留下作品。所谓《大学》代表曾子的思想、《中庸》代表子思的思想,历来存有异议。从司马迁开始,有了子思写《中庸》之说(《史记•孔子世家》);曾子写《大学》之说,肇始于二程,定调于朱熹(《大学章句•经一章》)。这两个说法都是慢慢形成的,但有人提出了异议。《论语》代表孔子的思想,《孟子》代表孟子的思想,古已有之,毫无疑义。从这个角度看,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可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孔孟之道”最大的精神内涵是内在超越,内在超越是相对外在超越而言的。外在超越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依靠宗教信仰,这是一种高阶位的外在超越;第二种是依靠物质财富,这是一种低阶位的外在超越。依靠宗教的高阶位的外在超越,是神文;依靠物质的低阶位的外在超越,是物文。“孔孟之道”是真实的内在超越,代表了人文的方向,这种人文主义通过道德理想主义与文化守成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得以实现。“孔孟之道”一方面是道德理想主义,一方面是文化守成主义,旨在通过实现文化守成主义而达成道德理想主义。时至今日,“孔孟之道”仍有其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就在于它是内在超越的,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是一种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的理想,是真正契合当代社会人文建设的。
  (摘编自杨海文《“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需要将“孔孟之道”置入文庙祭祀系统和科举教育系统这两个系统中予以考察,这两个系统相互呼应,但有主次之分。
  B. “孔孟之道”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今天已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这可能与儒学传播过程中从孔子开始、到孟子终结有关。
  C. 颜子、曾子、子思与孔子之间的传承属于“见而知之”;而孟子没有见过孔子,他们之间的传承属于“闻而知之”,即以心传心。
  D. “孔孟之道”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是一种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的理想,最终目的是达到文化守成主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先秦儒学传播过程、儒家道统的以心传心等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分析儒学选择“孔孟之道”的原因。
  B. 文章引用《孟子•尽心下》中的话,论证了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是一种体例。
  C. 文章举子思写《中庸》之说、曾子写《大学》之说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这些说法都是慢慢形成的观点。
  D. 文章最后一段阐述“孔孟之道”精神内涵,阐述了“孔孟之道”是真实的内在超越,代表了人文的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让文庙“四配”中颜子、曾子、子思与“孔孟之道”保持牢固的精神联系,要以文庙祭祀系统补充科举教育系统。
  B. 在“四书”四部著作的作者中,孔子和孟子名气最大,所以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可谓水到渠成。
  C. 内在超越是相对外在超越而言的,在外在超越中依靠宗教信仰的阶位要高于依靠物质财富的阶位,也即神文超过物文。
  D. “孔孟之道”在当今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是真正契合当代社会人文建设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最终目的是达到文化守成主义”不合文意,原文是“旨在通过实现文化守成主义而达成道德理想主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肥胖是指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的脂肪累积,不仅影响外观,同时还会引起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带来严重的危害,因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减肥方式,其中一种就是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入手。不得不说,减肥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入手,的确是个快捷的方法。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低碳水的流行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