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一)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260字。
绝密★使用前
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四大题,23小题,共8页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作为布洛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一个以现实空间距离为依托的概念比喻义。比方说,人在观赏一幅油画时,距离太近了,只能看到油彩的涂抹、作画的笔触;距离太远了,只剩一块模糊的色团,从而看不清画的内容:唯有处于一个适宜的距离,才能充分欣赏这幅画。这本是个与空间相关的概念,但布洛将其总结、推广到心理学范畴。
②布洛说,“最合适的”距离,是“尽可能缩小距离而不失去它”,讲的就是“距离界限”,也就是距离的“内在矛盾”。失去距离的界限有两种情况:“距离过近”与“距离过远”。故距离的内在矛盾就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必须保持最适当的距离,距离过远过近均会造成“距离丧失”,也因此建立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便会崩坏。譬如某些评论家批评某些艺术作品时,会过于关注形式从而忽略内容,这就是因为“距离过远”而“失距”。而距离过近,即把艺术作品当作真实生活。抗战时期,有一部由田汉改编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该剧讲述了一对父女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的故事。在一场演出里,女儿香姐饿昏倒地无法卖唱,老父情急举起鞭子将她打,观众高声怒喊:“放下你的鞭子!”并冲上台夺下了老父的皮鞭。父女俩诉说了日本侵华、家乡沦陷的苦痛,观众无不悲愤,高呼抗日口号,将剧场的情绪推向高潮。此处在审美中因“距离过近”而导致“失距”,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者痛恨侵略者的情绪,或许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距离界限”下的美感,反而是因“失距”带来的身临其境,激发观者同仇敌忾的感情效果。
③简而言之,过近过远导致的“失距”都是因为审美主体的功利性动机破坏了美感,所以“最适距离”的保持问题,亦可表述成一个与审美态度非功利性有关的问题。在中国,第一个讨论审美非功利的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即声色犬马会让人失去本性。西方的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也曾提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的观点。
④与此同时,布洛也强调审美过程中要依据感性的理解和对经验的重视,在保持适当距离条件下的主动参与。现代实验戏剧中,常常发生刻意让观众参与剧情、演出的事件,如演员和观众游戏互动、搭对手戏、演员向观众提问等,就是布洛学说视角下审美过程中功利性因素的体现。
⑤“心理距离”学说中,审美过程既有距离的内在矛盾,又有个人经验与非功利性的矛盾,而布洛从“距离”这一别致的角度加以论述,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在“距离”这一概念中相统一,不得不说,这是布洛对美学界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郭言喆《论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有删改)
材料二:
①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距离本来是个属于现实空间的概念,布洛把它总结、推广到心理学范畴,变成了自己学说的核心概念。
B.审美过程中的所谓距离过远,就是过于关注作品的外在形式,从而导致忽略了真正具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C.《放下你的鞭子》设计了演员生动、真实的表演让观众参与到演出中,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的抗日情绪推向高潮。
D.海上航行遇到大雾,在心理上与可能出事故等切身担忧拉开距离去欣赏大雾的朦胧,是一种纯主观的有缺陷的审美观。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谈到审美过程中距离过远与距离过近都会造成距离丧失时,分别举了评论家与田汉话剧的例子进行论证。
B.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老子的话和康德的观点都主要是为了论证审美时主客体要保持一个“最合适的距离”。
C.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提到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但其论证目的是不一样的。
D.材料二将“心理距离说”的优缺点对照论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审美视角”的论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不能支持“心理距离说”的一项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身临其境者难有高致,以其有得失之念在,如弈棋然。
D.对于时代的、合时宜的一切,全然保持疏远、冷淡、清醒。
4.鲁迅说:“青年看《红楼梦》,常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鲁迅这一说法的理解。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海边农夫”这个例子的内涵和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细腰楚王
楚国的军队旌旗招展,在滚动的尘烟中徐徐推进。囚禁着陈、蔡两国国君及其他王族的囚车列着长龙一般的队伍隆隆地向楚国的国都驶来。
楚灵王坐在雄伟的章华台上,眺望远处浩渺的山水云烟。丝竹之音不绝于耳,轻歌曼舞萦绕左右。灵王斜倚着白玉砌成的栏杆,捋了捋唇上的两撇美须;抬眼望天,轻轻地启动了他两片薄薄的嘴唇:苍天当不负我也!
灵王一手揽过一个细腰王妃,走到“银波”大镜跟前。他挺胸收腹,舒展双臂,长久地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