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8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28 10:25: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8590字。

  梧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诗的体裁看,原有“齐言”“杂言”的区别,“齐言”一直占着优势,四言→五言→七言,是先秦至唐,中国诗型变化的主要方向。词的勃兴,即从表面的形式来看,也是一桩有意义的事情,词亦有齐言,却以杂言为主,故一名“长短句”。它打破了历代诗与乐的传统形式,从整齐的句法中解放出来,从此五、七言不能“独霸”了。这变革绝非偶然,大约有三种因由:
  第一,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得不变。即以诗的正格“齐言”而论,由四而五而七,已逐渐地延长;这显明地为了适应语言(包括词汇)的变化,而不得不如此,诗的长度,似乎七言便到了一个极限,如八言便容易分为四言两句;九言则分为“四,五”或“五,四”。这样的长度,在一般用文言的情况下,虽差不多了,如多用近代口语当然不够,即参杂用之,恐怕也还是不够的。长短句的特点,不仅参差;以长度而论,也冲破了七言的限制,有了很自然的八、九、十言及以上的句子。这个延长的倾向当然并没有停止,到了元曲便有像《西厢记•秋暮离怀•叨叨令》那样十七字的有名长句了。
  第二,随着音乐的发展而不得不变。长短参差的句法本不限于词,古代的杂言亦是长短句;但词中的长短句,它的本性是乐句,是配合旋律的,并非任意从心的自由诗,这就和诗中的杂言有些不同。当然,乐府古已有之,从发展来看,至少有下列两种情形:一、音乐本身渐趋复杂;古代乐简,近世乐繁。二、将“辞”(文词)来配声(工谱)也有疏密的不同,古代较疏,近世较密,郑振铎先生说:“词和诗并不是子母的关系,词是唐代可歌的新声的总称。这新声中,也有可以五七言诗体来歌唱的;但五七言的固定的句法,万难控御一切的新声,故崭新的长短句便不得不应运而生,长短句的产生是自然的进展,是追逐于新声之后的必然的现象。”这些都符合事实。
  第三,就诗体本身来说,是否也有“穷则变”的情形呢?唐诗以后还有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的诗,决不能说“诗道穷矣”。——但诗歌到了唐代,却有极盛难继之势。如陆游说:“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趣(通‘趋’)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故历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辄简古可爱。”他对于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和推陈出新的重要也已经约略看到了,词的初起,确有一种明朗清爽的气息,为诗国别开生面。陆游的话只就《花间》一集说,还不够全面,然亦可见一斑。
  这样说来,词的兴起,自非偶然,而且就它的发展可能性来看,可以有更广阔的前途,还应当有比它事实上的发展更加深长的意义。它不仅是“新声”,而且应当是“新诗”。唐代一些诗文大家已有变者创新的企图,且相当地实现了。词出诗外,源头虽若“滥觞”,本亦有发展为长江大河的可能,像诗一样的浩瀚。
  (摘编自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前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有“齐言”“杂言”的区别,从先秦至今,“齐言’”一直都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主流。
  B. 诗的长度随着诺言的发展不断延长,且没有停止,现存最长的诗句是十七字的。
  C. 词与古代杂言 长短句的本质区别在于,词句是乐句,古代的杂言则是任意从心的诗句。
  D. 词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是诗歌随着语言、音乐、形式、内容的发展而变革出的结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足于“词的勃兴”的话题,主要论述了“齐言”“杂言”两者的区别。
  B. 文章运用举例论址、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段,有力论证了作者观点。
  C. 文章结尾再次强调“词的勃兴”的必然性,并就发展的可能性讲一步指出其意义。
  D. 文章语言严谨,如第四段最后一句,“还不够全面,然亦可见一斑”,表达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受语言发展的影响,诗歌语言一直存在延长的倾向,且这种倾向并没有停止。
  B. 随着音乐渐趋复杂,与之相配的文词也随之变密,五七言诗已不能满足需要,语言参差的词也应运而生。
  C. “齐言”诗发展到唐代,已有极盛难继之势;而词的出现,“齐言”诗逐渐式微。
  D. 词在诗外发展起来,在当时,不仅是“新声”,而且应当是“新诗”,原本是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从先秦至今,‘齐言’一直都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主流”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齐言’……是先秦至唐,中国诗型变化的主要方向”,没有提到“至今”是主流。
  B.“最长”错误,原文第二段“以长度而论……这个延长的倾向当然并没有停止,到了元曲便有像《西厢记•秋暮离怀•叨叨令》那样十七字的有名长句了”,但原文只说元曲有十七字的有名长句,并未说到是最长。
  C.“本质区别”错误,原文第三段“词中的轻短句,它的本性是乐句……并非任意从心的自由诗,这就和诗中的杂言有些不同”,是“有些不同”,不是“本质区别”。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1月15日,北方进入新一年的供暖季。此前几年,每到供暖季,若没有风来,北方出现重雾霾天气似乎成了惯例。与以往不同,2017年冬季在等风来的同时,二十余个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在10月以前大面积实施煤改气工程,以保证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间这些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大规模煤改气工程将有助于降低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浓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