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390字。
★ 启用前•绝密★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
(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
材料二:
从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首次登月任务,到当前中国建造空间站、神舟十三号升空、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航空事件不仅标志着航天技术的突破和人类探索宇宙能力的进步,也成为各国面向公众展开科学传播的契机,从而推进航天知识科普工作的发展。
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基于航天技术发展的科普教育正式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并逐步开展涵盖基础科普和专业人才培育的航天教育体系建设。例如,欧洲航天局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面向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航天知识教育。一是为儿童专设网站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从科技方面和经济方面论述我国公民提升科学素质的必要性,对现实极具启示性。
B.为了适应未来形势的变化和满足我国发展新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
C.材料二谈到在国家主导下以"天地协同授课"为核心的天宫课堂科普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意义。
D.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宫课堂为全人类提供了探索宇宙的中国视角,所以成为了全球关注的航天科普活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素质建设的一项是(3分)
A.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为优秀中小学科技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和展示平台。
B.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改善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保障乡村教师合理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C.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D.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应急避险、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4.如何理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请结合材料概括和分析。(4分)
5.北京时间12月4日,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成功着陆,“天宫课堂”也将告一段落。未来我国应如何更好地推进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的发展?请你结合材料二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泥火盆儿
张金凤
①"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入诗的一定是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②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带粘性的黄泥土,拌点麦糠和成厚泥巴,还要绞碎一些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