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730字。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散点透视则很难找到画家所处的定点位置。整个画面似乎有很多的视角,而每个视角又都在局部构成透视关系。这种理解,有点像我们在爬山,走一段,拍张照,再走一段,拍一张,然后再拼贴起来。画面中画家的视角是不断移动的,因而产生了多个消失点,这种方式被叫作“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由于采用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中国古代艺术家才得以创作出数十米甚至百米以上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是“散点透视”用得最多的构图,如果是采用西画中的“焦点透视法”可能就无法达到这种集"高远、平远、深远"和谐统一"咫尺千里"的"宏大、辽阔、无边"的艺术境界。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高远、深远和平远,即"三远"法。早在中国的北宋时期,绘画理论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则——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他提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的成功之作。它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王蒙所作《青卞隐居图》是以深远见胜的杰作。青卞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远法加以夸张,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作者以"S"形的连续取势,以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组合来增加山势的深度。赵孟頫的《水村图卷》,使用的便是平远法。作品高仅24.9厘米,横达120.5厘米,场景展开,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平远景象。元代的倪云林也是一位善作平远山水的高手。
(摘编自《中国画的透视与美学关系》)
材料二:
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凡艾克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从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意大利的建筑家勃鲁纳莱西在十五世纪的初年已经深通透视法。阿卜柏蒂在他1436年出版的《画论》里第一次把透视的理论发挥出来。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曾讥评大画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透视是画家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使人
们很难找到画家所处的定点位置。
B.西洋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受空间限制,观察者视域以外的东西无法摄入,其艺术成就则大打折扣。
C.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是运用了"散点透视"的结果。
D.只要采用"散点透视"原理,绘画就能达到集"高远、平远、深远"和谐统一"咫尺千里"的“宏大、辽阔、无边”的艺术境界。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熙对于高远、深远、平远,用俯仰往还的视线,与西洋透视法从一固定角度把握"一远"的理论基本相同。
B.沈括主张"以大观小之法",认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
他不认同"仰画飞檐"的透视立场。
C.透视法应用于绘画,是西方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
D.由"三远法"所构的空间,是一种诗意的创造性艺术空间,而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
3.郭熙讲山水画有“三远”,诗亦然。下列诗句与“三远”对应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深远)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平远)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高远)
D.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平远)
4.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沈括主张的“以大观小之法”与“散点透视”原理的相似之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书者雪樵
凯 歌
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
雪樵瞥一眼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语出唐朝韩昌黎。雪樵这是勉励青年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了人生的宝贵年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