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3/29 17:53: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2670字。

  柳州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根基所在,“人民至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价值理念。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看,人民至上是一个价值命题,包含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明确的实践要求。
  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在社会(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一切国家权力。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至上中的“至上”,指的是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机构与人民处于同等地位,拥有相同权力。
  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主权在民”观念存在着重大差别。“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因此,在传统的民本观念中,隐含着君王是百姓的主人并为民做主的含义,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各个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
  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是一个价值命题,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人民至上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并始终加以践行,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就从应然状态转变成为实然状态。
  人民至上作为根本价值理念包含着多方面的实践要求,其中主要是对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治理者的实践要求。人民至上对社会治理者的实践要求,就是要确保人民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是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二是要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权力,三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四是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追求目标。
  人民至上对人民个体也有实践要求。人民是一个由个人构成的基本共同体,只有其中每一个个人都强大,人民才能强大。因此,个人必须将这种价值要求转化为自己的精神信念和德性品质,成为自己毕生不懈奋斗的追求和实践。这种价值要求就是自强不息。人民个体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才能自强不息,这就要求人民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性。社会性的实质就是道德性,也就是人必须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与同为社会主体的其他人友好合作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强大。这也就是厚德载物。无论是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作为德性品质和价值理念,都是后天经过不断努力获得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强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涵养锻炼或修养作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身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要使自己所在的人民共同体能够成为至上者,修身成人是必由之路。
  (摘编自江畅《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至上既是价值命题也是事实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根基所在。
  B.西方的“主权在民”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这一理念与当代中国的“人民至上”相同。
  C.人民至上意味着人民能够拥有并能直接行使一切国家权力,最终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D.人民个体必须具备社会性,才能在社会共同体中与他人友好合作,追求和实现个人强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文采用总分结构,从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两个方面对“人民至上”进行阐述。
  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人民至上”“民为邦本”“主权在民”的内涵异同。
  C.第五段着重论述人民至上对国家治理者的实践要求,具体从四个“要”做出规范。
  D.人民至上对人民个体提出了“修身成人”的实践要求,强调个体应具备“社会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虽然把百姓作为国家的根本,但其实质却是君权至上,因为百姓是被统治者,不是国家主人。
  B.在革命时期,人民至上是价值理想,表达的是实然状态;当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人民至上就转变为应然状态。
  C.人民至上是根本价值理念,“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幸福”等理念都隐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
  D.人民至上的实质内涵是人民拥有国家一切权力,因此国家治理者作为人民代表,要确保人民在社会中的至上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表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的核心路径。从目标与路径的一致性看,要实现“到2035年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有机统一。
  (摘编自徐鹏杰等《我国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