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3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330字。答案扫描。
乌鲁木齐地区2023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折枝花鸟画,是以一段花卉草木,或配以禽鸟而形成的一种花鸟题材的传统绘画形式,与“丛艳”“全景”等其它花鸟画形式同时存在。折枝花鸟画在两宋时期上升为一种“既有图式",后最终成为一种文人"状物写心"的程式。
"画者,文之极也",在中国绘画史中,大部分文化形式体现着文人的参与和创造。对于出现在唐代、兴起于宋代的折枝花鸟画来说,便是如此。它承载作为一种绘画的"图式"功能:文人画家在这个图式上"雕刻真实",同时又借以锤炼心性,达到对"道"的体认。所以,折枝花鸟这一图式既是具象的内容,又是意象的形式。折枝花鸟画家在其描写现实世界之前,已然在心中构成了图像表现形式并在其头脑中选择了折枝这种方式。他们以此为出发点,用现实中和心目中的"真实"不断修正这个图式。
中国花鸟画在明清高度发展,折枝花鸟这个图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清初"没骨”折枝花鸟画的风行,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宋代折枝花鸟的图式。它承载着精英开创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又将其通过器物援入百姓生活,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观念和审美格局。另一方面,文人画家的主体意识高涨,他们藉"折枝花鸟"这个体式,创造了绚烂的笔墨世界。从元代的“随形赋状”到明以后的“水墨之兴”,笔墨获得了完全的解放,形成了独立的形式语言,而折枝成为了他们"直抒胸臆""独抒性灵"的绝佳手段。加之折枝花鸟画在“扬州画派”及“海派”金石之风的影响下,其原始的“折枝”之形逐渐消解为笔墨的类字符,进入到另一派水墨气象之中。在不断重复的共性化的文化符号转换为极具笔墨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期间,折枝花鸟画形成了特有的程式法则——画谱,完成了"折枝"从内容向纯粹形式的转变。“折枝”在与“笔墨”呈现出“体——用”关系的同时,承载了中国花乌画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
二十世纪是中国绘画的巨大变革期,绘画功用和目的的转变使得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具有现实主义的全景式花鸟画逐渐取代了折枝花鸟画成为主流。与此同时,花鸟画的绘画语言也发生了转换:中国传统的全景花鸟画与西方的绘画的透视、取景以及素描方法相结合,“经营位置”与西方的构成因素相结合。而作为传统花鸟绘画形式之一的折枝花鸟画的创作方法和理念逐渐变得遥远。在这种情形下,对传统经典图式的回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未来中国的绘画既是非大一统的状态,也不应是仅限于西方绘画的模式,而应是一个多元的、有机的整体。折枝花鸟画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绘画程式法则,并在对程式不断演绎变化的基础上赋予其丰富的笔墨个性,这是中国传统绘画传承的要旨。
(摘编自王林燕《折枝花鸟画随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一段花卉草木配以禽鸟形成的折枝花鸟画,是花鸟题材的传统绘画形式之一。
B.文人画家借“折枝花鸟”这一图式呈现的内容是将主客观认知结合的“真实”。
C.折枝花鸟画在明清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内容向纯粹形式的转变。
D.二十世纪,折枝花鸟画虽然被全景式花鸟画所取代,但其承载的要旨应被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以时间为顺序,逐层论述了折枝花鸟画从唐代直至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
B.第二三段在论证折枝花鸟画的发展和转变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C.最后一段论证了中国绘画发生的巨大变革,强调了对传统经典图式回顾的重要性。
D.文章语言严谨准确,如"大部分""雕刻真实""进一步""丰富的笔墨个性"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折枝花鸟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一种绘画形式上升为一种既有图式,再到形成特有的绘画程式法则的过程。
B.文人在中国绘画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参与和创新,赋予折枝花鸟画等绘画形式之外更丰富的内容。
C.清初“没骨”折枝花鸟画创造性地恢复和发扬了宋代折枝花鸟的图式,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观念和审美格局。
D.文化碰撞交融时代,折枝花鸟画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这样才能重新成为主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天然彩色棉(简称彩棉)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来的一种在棉花吐絮时纤维具有天然色彩的新型纺织原料。彩棉与传统白棉相比,应用了生物高技术,具有一定的抗虫、抗病特性,可以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在纺纱、织造过程中无需漂白、煮炼、染色等传统工艺处理;织物、成衣不含甲醛、偶氮染料以及重金属等。有利于人体健康,减少了环境污染,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1995年,我国运用“远缘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