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860字。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以考古学物质文化定义“文化圈”,在有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时期,则附会以古史记载的族属,这样“物质文化圈”便成为“民族文化圈”的替代品,于是追溯“考古学文化”便可以成为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西方考古学传统中一般认为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后由柴尔德发扬光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安特生一开始就试图通过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有研究者论证了仰韶文化就是虞夏文化。此后,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虽然被称为“区系类型”学说或者文化谱系研究方法,但按照俞伟超、张忠培的说法无非就是“通过考察我国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来研究中国这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而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热衷于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来探讨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进而“追迹三代”,更何况在中国考古学中,最先规范考古学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
(摘编自张弛《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材料二:
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这里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具体指建立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着眼于中国整体的长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前提,就是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某些特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整体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目的是试图理清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谱系、脉络和结构。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重点在考察某个聚落或者某个区域社会的状况,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却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洞悉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这也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西方明显发生了由所谓物质文化史研究向社会考古的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时空范围有限,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观点是不成熟的,也是极端的。
B.区系类型学说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主要研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C.考古界利用柴尔德考古学文化概念,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追迹三代”,来探讨夏商周文化。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西方考古没有同步转型是因为聚落考古学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很难有宏观视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体现了对中国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
B.苏秉琦一方面坚持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也关注区域之间的原始文化联系,这是他对中华文化始源的认识,体现了其观点的先进性。
C.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指导作用明显,源于其强调划分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且着眼全国,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
D.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张光直认为各文化平等交流,严文明则认为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两者都是对早期“中国”的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聚落考古学研究的一项是(3分)( )
A.严文明从姜寨入手,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B.夏鼐认为中国文明可以从殷墟向上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虽有外来影响,但起源是独立的。
C.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实证了晚商历史,摧毁了“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谬论。
D.白寿彝认为仰韶文化后期对应炎黄时期,龙山时代对应尧舜禹时期。
4.材料二论证的严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5.依据材料一,给“文化历史考古”下一个准确定义,并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证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的。(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曹靖华
且说当年北京,我总觉有所不同。尽管岁月飞逝,人世沧桑,而阴丹士林一类的蓝大褂“江山”,总稳如磐石。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无不甘为“顺民”。春夏秋冬,时序更迭,蓝大褂却总与其主人形影相随也。溽暑盛夏,儒雅之士,倘嫌它厚,改换纺绸、夏布之类的料子而已。但其实,那也不见得真穿,出门时,多半搭在肘弯上做样子,表示礼貌罢了。短促的酷暑一过,又一元复始了。其他季节,不管“内容”如何随寒暖而变化:由夹而棉,或由棉而皮,也不管怎样“锦绣其内”,外面却总罩着一件“永恒的”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