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90字。
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国语•郑语》记载了史伯的一段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左传》中晏婴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烊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他们还把“和”“同”相异的观点应用到政治方面。史伯论周的弊病和衰亡的原因时,强调“去和而取同”是周衰亡的原因。晏子强调要实行和政:“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无干,民无争心。”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他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做事须“允执其中”,“中”即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
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古人有一种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中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史伯侧重对比二者的优劣,晏婴侧重阐述“和”的作用。
B.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以“不同”为前提,以“和”为目标,以中庸之道为求“和”方法。
C.“象”存在差异,并且运行流动的方向不同,所以会出现相互纠结,形成彼此间的对立。
D.中西方哲学都承认个体的差异,而彼此沟通可以改变差异的发展趋势,走向“和而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按照晏婴的“和政”观点,君臣之间做到君不乾纲独断,臣不唯唯诺诺,才能达到政明人和。
B.如果没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华民族无法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C.“校”是“木”与“交”的联合,表示“棍棒交错”。它与“雠”合成“校雠”一词,彼此含义相反相成。
D.推广“和而不同”思想,能有效避免各种全球危机、地区冲突的产生,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
3.下列说法最能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
B.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孟子》
C.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
D.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朋党论》
4.材料二对“有反斯有仇”这一观点的论述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5.两则材料对“和而不同”思想的论述形成多种互补关系,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泡茶馆
汪曾祺
①“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泡”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