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名著《西游记》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考点
- 资源简介:
约40360字。
七上名著《西游记》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考点
【作者简介】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内容概述】全书共100回,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集中表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
第二部分(第8~12回):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主要起过渡和连接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分是全书故事的主体部分。
【主题思想】赞扬了唐僧师徒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以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
【艺术特色】
①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
②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
③优美的语言、富有变化的句法、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生命力;
④具有高超的讽刺艺术,既诙谐有趣,又隽永有味。
【重要人物梳理】
【思维导图】
唐 僧
称号由来:金蝉子(唐僧是金蝉子转世)→陈江流(唐僧俗家的名字)→唐僧(因为他是唐朝的第一高僧,所以被称为唐僧)→玄奘(唐僧的法名)→唐三藏(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旃檀功德佛(西天取经成功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性格
优点: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
缺点: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相关情节:四圣试禅心→尸魔三戏唐三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圣僧恨逐美猴王→计脱女儿国→圣僧夜阻通天水→玄英洞唐僧供状
生平简介:唐太宗开科取士,海州陈光蕊中状元,被丞相之女殷温娇的绣球打中,做了佳婿。但在江州上任途中被贼艄刘洪、李彪谋害。殷温娇产下一子,抛流江中,被金山寺和尚法明所救,取名江流,十八岁受戒,法名玄奘。长老诉其身世,玄奘寻见母亲,后径往京师,找外祖诉冤,刘洪被处以极刑。陈光蕊还阳。(附录内容)玄奘入洪福寺继续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观音寻找取经人(第八回):孙悟空大闹天宫五百年后,如来佛祖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观音率木叉,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一路上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和小白龙,劝化孙悟空,让他们等待取经人。
取经缘起(第九回至十一回):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落空,私改玉帝降雨旨意。又以所占失准捣毁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