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30字)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无效现象的思考
语文教研组 潘志伟
当前学校各教研组正有条不紊地按照校领导和校教研室的部署紧锣密鼓地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为了让该课题的研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现将自己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无效现象逐一罗列,并就此进行反思,以期找到解决课堂教学无效性的不二法门。
无效教学现象之一:教学设计模式化。因为怕麻烦,懒得动脑筋,为单纯应付学校检查而编写教案,教案设计千篇一律,没有凸现课型差异。教学过程设计线条化,不是“听--说--读--写”,就是“读--悟--探--赏”,鲜见个性化的情景创设。教学目标设计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知识差异和能力差异。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是低效的、无效的,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粗暴地取代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权利在没有任何商量的情况下被无情地剥夺了,他们失去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只能被动地吸纳知识,教学的实效性自然也就高不到哪里去。要解决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的弊病,我们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教学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领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怕困难,大胆摸索,积极克服懒惰、守旧等思维定式,富于创造性地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无效教学现象之二:教学巩固与教学评价简单化。片面追求作业数量,一味地求多、求全,学生在沉重的作业负担面前苦不堪言,直接导致了大范围抄袭、敷衍塞责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作业设计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往往是课一讲完就随意从课后练习中挑选若干题作为作业,既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所有的题都得写,这样下来,层次好的学生觉得题目太易,做起来没劲,层次差的学生觉得题目太难,做起来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逐渐失去写作业的热情。作业有“批”无“改”有“做”无“反馈”,教师批改作业要么是一个“√”或“×”,要么是“A”“B”“C”“D”几个等级,既没有鼓励性的评价,也没有启发性的指导,作业发下来学生也懒得理睬。形成性的纸笔测试完全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没有必要的梯度、信度和区分度,偏题、难题、怪题过多,试题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脱节,教师为了图方便往往直接从网上下载试题,结果考下来,不及格的一大片,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听不听语文课一个样。要解决教学巩固与教学评价中的高耗低效现象仍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作业设计应以精练为原则,坚决杜绝机械性、重复性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差异,提倡布置形式多样的活动性、实践性作业。作业批改与反馈要及时,尽量面批,对作业的评价要体现鼓励性和启发性。形成性的纸笔测试,要兼顾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试题的编制要体现开放性与探究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知识和能力放在一定的情境中,注重考查学生在情景中提取